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三区域启动通关一体化改革 企业节省成本2至3成

2014年09月22日 08:40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长江经济带和广东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今天(22号)即将启动。同时,今天,石家庄海关也将加入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区域通关一体化,意味着企业可以自主选择向经营单位注册地、货物实际进出境地海关,或者其直属海关集中报关点,办理申报、纳税和查验放行手续,实现“多关如一关”。

  同时,取消报关企业跨关区从事报关服务的限制,允许报关企业在“一地注册、多地报关”。京津冀之后,如今长江经济带和广东地区也启动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3地海关同时启动改革后,其报关单量将占全国海关总报关单量的80%。这对于进出口企业,将产生怎样的实际利好?究竟将节省多少时间和资金?中央台记者丁飞、何源报道。

  早在7月1号,北京、天津海关,就率先尝到了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的甜头。企业反映,改革后天津经北京空运进口货物通关时间缩短8个小时,运费节省三成。

  今天,石家庄海关也正式加入这一改革中,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从此全面实现。唐山某外贸企业进出口部经理刘艳菊算了一笔账。

  刘艳菊:现在是委托天津报关行替我们报关,正常通关时间三天左右,一体化之后可以节省一部分通关费用、物流成本的费用,这两个费用加起来一年一百万左右。

  河北博伦特药业公司每月出口额在一千万左右。说起前后将要出现通关的变化,公司经营部主任郭卫泽感慨万分。

  郭卫泽:过去报关的时候,必须要是空运在北京报关,海运呢在天津报关。现在区域通关一体化之后呢,我们在石家庄海关一次报关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了。

  郭卫泽说,企业成本降低还只是一方面,通关便利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则是不可估量的。

  郭卫泽:客户为一天的时间都要急着催我,别说我能节省出两三天的时间了。我的出口退税申报也简单。这种措施呢对我们企业发展是一个促进,是一个帮助,非常好的消息。

  通关一体化,不仅让出口企业看到盈利前景,对于交通运输业行业的利好同样不可低估。在河北远洋公司负责通关业务的吴经理谈到未来,一脸兴奋。

  吴经理:特别是集装箱的通关,一般是通过天津这样大港口往世界各地的办理,这个时候海关的手续如果能够在秦皇岛办的话,会比在天津和北京办理更方便一些,几千块钱吧一票货,你像我们这个业务量,一年有400万吨的话,五万块钱左右。

  同样,对外贸大省广东来说,今天要迎来的通关改革意义重大。2013年,广东海关监管进出口货运量10.9亿吨,占全国总量的三成;但广东“一省七关”的特性,让进出境货物在省内面临着复杂的转关作业。目前,广东关区内有注册企业12万家,对他们来说,改革后“七关如一关”,大大降低了通关时间和物流成本。

  目光再转向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包括9省2市12个直属海关,报关单占全国总量的一半。“长三角”区域的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5地,今天将要打响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的第一枪。上海海关副关长王杰,以“四个平台”的概念,简单说明了通关一体化的核心内容。

  王杰:通关一体化,就是搭建统一的通关中心,形成四个平台。申报平台、风险管理平台、专业审单平台和现场作业平台。

  在集成了这四个平台功能的通关中心的作用下,企业再也不用承担往返奔波之苦,以前异地间申报、运输、放行一耗就是几天,现在就近办理只需半天时间。以一个40尺进口海运集装箱为例,从上海外港运输到苏州地区,在一体化通关模式下,相关费用最高可节约27.5%。

  王杰:通关一体化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有助于海关执法的统一性。第二,有助于方便流域内企业进出口报关的便利化和相关的成本降低。第三,通过海关的改革,推动长江流域区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综合统计司司长郑跃声表示,通关一体化改革,为企业节省了大量通关成本。

  郑跃声:据我们估算,在一体化模式的作用下,虽然在不同的地区,但是相当于在同一个海关通关。大体上可以为企业节省通关成本在20%到30%。

  郑跃声透露,争取在明年初将长三角通关一体化进一步拓展到长江经济带。

  郑跃声:下一步,争取在明年初,将长三角通关一体化改革,推广到长江经济带,也就是长江黄金水道经济带,11个省市。我们海关的这些改革措施,会进一步降低企业的通关成本,提高企业的通关效率,为我国外贸下半年进一步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杜雯雯】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