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州耗资8亿广场推倒重来 短命建筑曝政绩工程魅影

2014年10月15日 08:55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注重面子工程、唯GDP论以及想依靠城建创造政绩、牟取地产建设暴利的错误政绩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短命建筑”的不断上演。  遏制“短命建筑”,就要抓紧编制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的权责清单,制衡地方行政官员更改规划的权力,杜绝“一届政府一个规划”的现象

  “严管”与“严惩”并举,力促城市规划、项目落地的“透明化”,防止官员“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才能从实质上遏止中国建筑“英年早逝”

  近日,广东省广州市耗资8亿元建成的陈家祠广场,仅使用4年时间,即因为地铁建设需要“推倒重来”,引起公众广泛关注。

  像陈家祠广场这样的“短命建筑”并非个案。

  追溯过往,我们可以轻易列出一长串“短命建筑”名单:

  2005年,耗资4000万元建成的重庆渝西会展中心仅仅投入使用5年,因在原址上修五星级酒店被拆;

  2009年,湖北首义体育培训中心综合训练馆因位于即将动工的辛亥革命博物馆和纪念碑之间,不得不为武汉耗资200亿元打造的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计划“让路”;

  2014年8月,投资2.7亿元的云南省河口的“边境明珠”在完工3年后被拆……  “短命建筑”不断上演,不仅耗费大量资源能源,造成严重浪费,而且刺伤了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肇元断言:“‘短命建筑’的后果相当严重,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更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威胁。如不采取措施,今天建成的工程二三十年后甚至在更短的时间内又将翻修或拆除重建,我们就会陷入永无休止的大建、大修、大拆与重建的怪圈之中。”

  陈家祠广场:1年扔掉两亿元?

  陈家祠是广州的文化名片之一。2009年,广州市荔湾区投入8个多亿元对陈家祠进行扩建,将古祠周边的建筑拆除,3.7万平方米的一期陈家祠广场,八成空地加种高大乔木,统一铺设复古的麻石和青砖,其中东侧下沉广场改建成“余荫亲境”的绿化广场。

  据了解,陈家祠广场扩建工程,加班加点在广州亚运会开幕前的2010年9月完成,彼时被称为“荔湾区迎亚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然而,由于广州地铁八号线北延段建设,昔日重金打造的东侧绿化广场却在短短4年内“推倒重来”。

  记者在陈家祠广场看到,原先“余荫亲境”的绿化广场已被挖得面目全非。地铁施工方中铁二局施工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正在推平土地,填埋地下停车场,接下来计划挖30米深的基坑,项目工期可能超过三年。

  早在2007年6月,广州地铁公司就公布,广州地铁八号线延长线工程得到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

  当地群众表示,相关部门在陈家祠广场扩建之前,就应该知道此处未来规划修建地铁,“既然当初知道要在陈家祠修八号线延长线,又为何花8个亿建这个广场?实在是巨大的浪费”。

  资料显示,“陈家祠广场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建设单位是荔湾区建设和市政局(现荔湾区建设和园林绿化局),建设方案则委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等进行设计。

  迄今,相关部门没有就陈家祠广场投资规划方案问题予以回复。“国家发改委批复后,地铁八号线延长线工程可能有几套方案备选,但经过陈家祠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知情人士表示,“当时由于亚运会的‘任务’比较紧,所以对陈家祠广场整体规划的考虑可能有些欠缺。”

  短命大型建筑在各地屡见不鲜

  事实上,类似陈家祠广场这样“推倒重来”的“短命建筑”在各地颇为多见。业内人士坦言,如果确实因为“质量问题”,建筑被拆除还算是“死得其所”。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大型建筑仍在“青壮年”时期,就因为种种原因被拆除,造成巨大浪费。

  曾经见证中国男足挺进世界杯决赛圈历史时刻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1988年投资2.5亿元建成,2007年被爆破拆除,使用未满20年;

  浙大湖滨校区3号楼,被认为“设计寿命为50年、使用100年都没问题的大楼”,只用了15年就成了建筑垃圾。爆破拆除后,取而代之的则是仅比其高13米的建筑……    据一项受访者达4916人的媒体调查显示,超过85%的人表示自己所在城市有过“短命建筑”,而超过一半受访者对所在城市规划不满意。

  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年至100年。然而实际上,我国被拆除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30年。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预测,建筑过早拆除将导致中国每年碳排放量增加,同时还将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据计算,“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因过早拆除房屋浪费数千亿元。

  除此之外,“短命建筑”还造成了大量建筑垃圾。据工信部统计,2012年中国产生建筑垃圾15亿吨。

  错误政绩观造就大批“短命建筑”

  在大拆大建背后,一些官员难逃其责。注重面子工程、唯GDP论以及想依靠城建创造政绩、牟取地产建设暴利的错误政绩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短命建筑”的不断上演。

  “有些地方领导存在严重的政绩焦虑。他们好大喜功,导致‘短命建筑’频出。”有业内人士分析。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收官之际,晒出了对各地“政绩工程”的治理清单:全国叫停663个“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存在弄虚作假的436起问题中,共有418名个人被查处。这是中央首次大规模叫停“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这些曾显赫一时的“政绩工程”如今怎么样了?

  在云南,今年6月,河口斥资2.7亿元建设的“文化长廊”在建成3年后,又花费3亿元拆除。

  在广西,按照规划,柳州斥资7000万元建设的柳宗元雕像建成后将高达68米,可以360度旋转。这座被称为“国内最高的人物铜像”的项目尚未建成,9月起就已被拆。

  不顾法律约束随意变更规划

  “来去匆匆的建筑,也是城市规划之殇。”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曾对媒体表示,这些“来去匆匆”的建筑也是短命规划的体现,而这些现象背后则是对官员有效约束力的缺乏,城市规划中出现长官意志,一些公共决策成为个人决策。

  广东省规划部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普遍情况是‘一届政府一个规划’。不同的领导有不同的喜好,有的领导刚上任就提出新概念,修改以前的城市规划。下属积极‘帮腔’、推进项目,极少提出反对意见。”

  有的领导把自己当成了城市“总规划师”,就像川剧变脸一样朝令夕改。据报道,安徽省淮南市委原书记方西屏,怀疑在建的“观湖国际”酒店挡住风水,于是强行令其拆除。2012年7月才动工兴建的“观湖国际”,到2014年3月,刚建成的两栋大楼被爆破拆除。

  在江苏省南京市,1996年兴建的城西干道全线高架,仅使用了13年即被拆除,改之以采用隧道下穿十字路口方式。

  “目前不少地方的规划,就只管三五年,无法保持长期的稳定性,主要原因是制定规划后,‘领导意志’凌驾于法律效力之上——继任者看着不顺眼,说拆除就拆除,全凭领导一句话。”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

  “城市规划不能说变就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教授杨解君认为,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论证,让专业人士的意见得到真正体现。

  专家建议,城市规划应保持延续性,要制定1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城市规划方案,并严格执行规划方案;同时,要抓紧编制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的权责清单,制衡地方行政官员更改规划的权力,杜绝“一届政府一个规划”的现象。“扭转各级地方政府的畸形政绩观,把有些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表决权和决策权关进‘笼子’”。

  还有业内人士呼吁,要出台相关政策或法规,健全建筑拆除法定程序及审批、监督机制,促使拆除或重建的决策透明化。实施重大城市拆除项目的听证和问责制,接受社会监督。在建筑质量监管方面,要形成民众、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社会团体等全方位的社会监督,克服规划随意化、任意化现象。

  在近年来土地价格快速上涨的背景下,拆迁置换出土地带来的卖地收入,更能让人对新建筑“痛下杀手”。为此,专家呼吁,要斩断地方政府与土地出让之间的利益关联,来遏制部分地方的过度拆迁与过度开发城市行为。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关键是要“严管”与“严惩”并举,力促城市规划、项目落地的“透明化”,防止官员“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才能从实质上遏止中国建筑“英年早逝”。

  本报记者 陈晓英 综合报道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