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将出资500万美元推APEC区域基建

2014年10月23日 02:57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中国将出资推APEC区域基建

  第21届APEC财长会发表联合声明 推进结构改革释放增长新动力

  当好东道主

  迎接

  第21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财长会昨日在北京圆满闭幕。作为将于11月举行的APEC领导人会有关财金议题的重要铺垫,此次财长会备受关注。会议就区域宏观经济形势等四大议题发表了《2014亚太经合组织财长联合声明》,其中各方承诺将进一步推进结构改革,采取必要措施解决现有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和弱点,释放经济潜在增长的新动力。

  张高丽:中国开放战略将更加积极主动

  这是自2001年APEC苏州财长会之后,时隔13年APEC财长会再次由中国主办。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开幕式上说,亚太地区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引擎,亚太经合组织应切实承担起推动本地区和全球发展的重要使命,推动形成亚太地区政策协调、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发展格局。张高丽表示,中国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完善营商环境,继续吸引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

  作为APEC中国年的一场重要活动,21个成员经济体的财政部长们重点围绕全球及亚太地区宏观经济形势、促进基础设施投融资合作、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财税政策与改革、金融支持区域实体经济发展四大议题展开了讨论。财长们一致认为,亚太地区应当为引领全球经济复苏,实现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作出贡献。为此,应实施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支持经济增长,创造就业。

  联合声明:用结构改革释放增长新动力

  今年APEC财长会,基础设施投资是讨论的重点。会议通过了《2014年APEC财长联合声明》。

  据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介绍,财长们建议应进一步通过PPP等融资方式吸引长期融资和撬动民间资本,解决目前亚太地区面临的巨大的基础设施融资缺口。

  财长们还强调,应当实施适当的财税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在创造就业方面,各方将继续实施适宜的财税政策促进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为妇女和年轻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此外,各方承诺要深化财政和预算改革,加强财政可持续性。财长们强调,根据目前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应进一步发展灾害风险融资,通过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发展供应链融资等方式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困难问题。

  财长们表示,会议在基础设施投融资合作方面形成的多项务实成果,将直接服务于APEC互联互通蓝图的制订,也为即将召开的领导人会议的财经议程作了很好的铺垫。

  楼继伟:中国出资500万美元推区域基建

  此次财长会还通过了《APEC区域基础设施PPP实施路线图》,标志着解决亚太区域基础设施筹资难、推进亚太区域互通互联迈出实质性步伐。

  该路线图以APEC各经济体自愿提供的交通、能源、通信及水务等领域的PPP项目案例为基础,同时借鉴了G20等机制及世行、亚行、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ABAC)、经合组织(OECD)等国际机构经验,特别关注了实施环节,可为AEPC各经济体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的政府官员在实施PPP项目的每个环节提供指导和参考。

  据楼继伟介绍,当天的会议上,有关亚太区域基础设施融资话题的讨论最为激烈,几乎占了近一半时间,核心是讨论倡导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 “PPP模式”。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可称为“公私合作关系”,是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如新的电信系统、机场和电厂)的一种筹资模式。

  此次财长会上,中国除了宣布已建立国家层面的PPP中心,还决定利用在亚洲开发银行设立的中国减贫和区域合作基金中的500万美元,支持APEC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PPP、区域合作和互联互通领域的能力建设和项目开发。

  另据楼继伟介绍,此次财长会上,中方还将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AFDC)升级为亚太财经与发展学院(AFDI),以更好支持区域发展中经济体在财金领域的能力建设。

  晨报记者 韩娜综合报道

【编辑:吉翔】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