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川藏线上的“父子兵”:坚守与挑战

2014年11月19日 09: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成都11月19日电 题:川藏线上的“父子兵”:坚守与挑战

  中新社记者 邹辉 殷樱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川藏兵站部汽车某团原政委阳先斌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在川藏线上驾车行驶的恶劣环境时感叹,“那时候,我常告诉自己,条件再艰苦,也要坚持,这是作为军人的责任”。

  11月秋日的一个下午,在成都一家茶楼里,近70岁的阳先斌向记者展示了1970年在川藏线上与老战友的合影照片,并带上老花镜指出哪一位是他本人,手边还握着一叠当时的工作资料,“这些都是我跑川藏线的回忆,也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素有“生死线”之称的川藏公路全长3176公里,横跨14条江河,翻越21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沿线有雪崩、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的路段100多处,80%以上的公路处在陡坡和悬崖地带。

  而川藏公路又是四川连接西藏的重要战略通道,既是平时的运输线,又是战时的保障线。60年来,川藏兵站部累计出动车辆100多万台次,运送各类物资500余万吨、人员100多万人次,先后有660名官兵在执行任务中牺牲。

  作为川藏兵站部的老战士,阳先斌1963年一入伍就上了川藏线,并以高原为家,一干就是近30年。“一天走一个兵站,道路不好走,会车会不开。”阳先斌告诉记者,狭窄的道路,车辆外侧不远就是悬崖,常常因风雪不能前行,行走在川藏线上不免让人“步步惊心”。

  “遇到路障,也多亏川藏线上道班的帮助。”阳先斌说,川藏兵站部的运输军人一直与当地百姓打交道,军民关系好。“当军队遇到道路塌方等困难时,道班帮助排险。同时,军队也会从内地帮道班带点蔬菜,改善其生活。”

  每年有七八个月时间奋战在川藏线上,运输军人和川藏公路相伴而生,不仅要克服自然灾害和高原缺氧带来的重重困难,更要忍受与亲人的长期分离。在阳先斌看来,更多的动力来源于一份责任的坚守。

  近年来,川藏线上的车辆、路况和保障条件不断改善,老一辈的运输军人陆续退休,新一代的川藏线官兵用一种特殊的接力,继续跑出一段建功西藏的生命传奇。退休多年的阳先斌也早把接力棒交给了自己的儿子阳军。

  如今的阳军也是川藏兵站部某部队的一名军人,在川藏线上跑了近20年。比起父亲那时的条件,阳军认为,物资条件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道路好了许多,有了隧道不用翻山越岭,兵站部的伙食也不错”。

  在川藏线忙碌的军人,像阳军这样“子承父业”的战友还很多。阳军坦言,上世纪90年代初,择业受父辈影响很大。“父亲对这条路的感情很深,他也潜移默化被影响。”

  近年来川藏线的基础设备有所提高,“百步有险情、十里埋忠骨”成为历史,但自然灾害仍是一个大问题。阳军表示,跟其他部队不同的是,跑川藏线是动态的,每一次要处理不同的事情,很有挑战性。

  干上这一行,源于受父亲的影响。而真正喜欢这一行,是阳军在川藏线上慢慢积累下来的感情。“我喜欢这份有挑战性的工作,川藏线于我有很强的吸引力,每一次出发都充满新鲜感。”阳军说。

  两年前,阳先斌曾开车带着家人重走了川藏线,参观了泸定桥、跑马山。“我见证了川藏线几十年的变化,从最开始土路到油路、水泥路。”阳先斌说,现在能带着家人去体验他曾经坚守的道路,这由苦到甜,幸福感油然而生。(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