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完全依靠央行降准降息无法解决经济下行压力

2014年12月12日 09:26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不仅创年内新低,更是创下了自2009年11月份以来的新低。市场方面有关降息降准的声音再次出现。专家认为,一方面,出于通缩和风险防范的考虑,货币政策有宽松空间;另一方面,完全依靠央行降准降息无法解决经济下行压力。

  数据显示, 11月份CPI环比下降0.2%,同比上涨1.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5%,同比下降2.7%。

  同时,中国海关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4.7%,低于市场预期的8.2%;进口同比下降6.7%,预期则为增长3.9%。

  专家认为,这些数据显现出目前我国面临通货紧缩的风险,也凸显中国经济稳增长压力,由此市场对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升温。

  抗通缩风险 降准降息或在近期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由于实体经济疲弱态势没有根本性扭转,所以物价涨幅在明显回落,显示实体经济还是偏弱的格局。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认为,“由于中国央行已经使用了各类创新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但均未收到预期效果,我们认为未来央行将不得不通过降准来恢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我们不排除今年年底之前央行降准的可能。”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表示,总体来看,通胀低位徘徊的原因是总需求不强和油价下行,尽管近期稳增长力度增强,但产能收缩、房地产下行和私营部门投资下降的合力大于基建投资的上升,出于通缩和风险防范的考虑,货币政策有宽松空间。

  降准还是降息?央行或交替使用

  “降准或降息在短时间内货可交替使用,向下引导利率必须辅之以增加货币端的供给,才能真正降低融资成本和缓解目前通货紧缩的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接受人民金融专访时表示,央行上一次的降息效果到现在还没有真正显现出来,还需要货币定向投放或是全面降准来执行才能获得实效。

  曾刚认为,无论央行采取何种货币政策,都是要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当我国经济处于合理区间时,央行就会采取中性的货币政策,不干扰经济运行的自有规律。当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不太好时,央行就应该采访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曾刚表示,“适度宽松”有别于“刺激”,“适度宽松的目的是为了应对短期的经济波动,应对经济下行和金融风险的急剧上升。”

  谈到该降息或是降准时,曾刚认为,这两者唯有辅助交替进行才有实效。“央行的降息有示范效应,在市场面上有引导和安抚作用。”他认为,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展已颇有成效,主要的利率包括存款和贷款利率几乎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如果无法改变货币供应量,仅仅靠降息是无法实现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改变和对金融风险的有效防控的。”

  不应将希望寄托在连续降息降准上

  也有一些专家质疑降息降准的必要性。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王勇认为,完全依靠央行降准降息无法解决经济下行的困境。

  王勇认为,降息作为一项货币政策工具,配合着其他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央行已先后拿出包括定向降准、抵押补充贷款(PSL)、常设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工具进行干预,着力引导市场利率下行,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这些都是可行的方法,但不能对降息形成依赖。同时,期望靠降准来拯救经济也同样不现实。

  瑞银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除非跨境资本大规模外流导致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突然收紧,短期内全面降准的必要性并不十分突出。(李海霞)

【编辑:李欢】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