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第21次是国家公祭”:夙愿终成 告慰亡灵

2014年12月12日 16: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南京12月12日电 (记者 申冉)2014年12月13日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下文简称江东门纪念馆)的第21个祭奠日,也是中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第21次是国家公祭”,是江东门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为新书所起的书名。在这本书中,他回忆了从1994年首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悼念仪式到2014年确立国家公祭日,这20年来的心路历程和各路支持帮助的力量。

  对于这段往事,朱成山感慨真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1994年8月,我和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首次访日,正好碰上每年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纪念日,我当时听说8月9日日本国家领导人将到长崎参加原爆公祭。在参观中,我受到了强大的刺激,感到深深的不平,为何中国作为被侵略对象,受到了重大的破坏,同胞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却什么也没有做”。

  “从日本回来,我就开始筹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公祭工作,就在当年的12月13日,南京首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悼念仪式举行了。”朱成山说。

  2004年冬天,时任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龙带着刚刚从国外回来看望自己的儿子,来到江东门纪念馆参观。“参观结束之后,我和儿子都感受到难以言喻的悲愤和沉重,同时也感到很大的困惑,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年轻人,对这段历史都太不了解,这样一段惨痛的民族之殇,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而当时南京的悼念活动仅是地方性的,规格、规模影响力都大大不够,反差太大。”

  在2005年3月全国两会的政协讨论会上,赵龙首次提出了这个提案,立刻受到在场委员的普遍呼应。

  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提案一经报道,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提案和想法在社会上被反复讨论了近8年后,才再次被提上了全国两会的议席,这次是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做了“接棒人”。

  “2012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前,朱成山馆长找到了我,希望我能带两个议案去北京。”邹建平回忆,那一年的2月,发生了日本名古屋市长否认南京大屠杀史实的轩然大波,作为一个与南京友好姐妹城市的市长,说出这样的言论,南京民众都非常愤怒,社会普遍的意见是希望能够有所反击。

  当年年底,中共中央有关部门就邹建平的建议办理情况作出的答复是:“由江苏省委、省政府按程序向中央提出将每年12月13日设为国家公祭日的申请。”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

  “我的身体一直都很好,但是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去药房买了速效救心丸放在口袋里。”朱成山回忆起那一刻历历在目,“那天一共吃了三次药,心脏激动得受不了。”

  “公祭,国之礼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学者经盛鸿认为,对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无疑将成为第三座里程碑。从抗战胜利后远东国际法庭东京审判和南京审判,到1982年日本历史教科书事件后南京开始立碑建馆,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乃至这次以国家立法确认体现国家意志的“国家公祭日”,已经成为涉及南京大屠杀的三次重要“固化的历史”。(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