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网民称官中介沦为创收工具 蚕食简政放权红利

2014年12月26日 01:26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严防“官中介”蚕食简政放权红利

  来源:经济参考报

  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地方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但媒体披露的情况显示,审批前置环节的中介评估事项却大量存在,各种形式的“官中介”数目繁多,成为行政机构的创收工具。

  网民称,“官中介”沦为创收工具,极大损害了企业和个人利益,截留了改革红利。他们认为,整饬“官中介”必须斩断权力之手,严格约束行政权力。在简政放权的同时,推进中介机构产权改革,从法规制度、机构设置、人事安排上彻底实现“官商脱钩”,斩断行政部门和中介机构之间的利益输送。

  蚕食改革红利

  “中央审批‘瘦身’,中介却在‘增肥’。”网民“张绪才”说,一些政府部门机构更是打着某种“旗号”从事具有官方色彩的工作,这些中介机构被社会公众气愤地称为“官中介”“二政府”。政府审批不收费的项目,“官中介”要收费,原来行政收费数百元的项目,“官中介”收费却百倍暴涨。中央审批“瘦身”是“改革红利”,“官中介”让不收费变成了收费,让低收费变成了天价费,这无疑是在吞噬“改革红利”。

  网民“吴杭民”也指出,一些部门和机构,不甘心放权简政,于是就耍起了“花招”,名义上行政审批“瘦身”了、取消了,却“移花接木”“暗渡陈仓”,让某些协会及商会,或者指定的中介机构暗地里扮演“二政府”的角色。企业、个人要办事,有时候不仅没有便捷化,反而“关卡”更多了,甚至收费一个劲地疯涨。本是让利于民的制度改革,反倒增添了社会成本。

  涉嫌利益输送

  “官中介”频现根源何在?网民“图八木”指出,“官中介”是这些具有审批权限的部门衍生出来的怪胎。通过脱离具有审批权的部门和单位而逐渐成长壮大的衍生品。要消灭这个怪胎还需要下一番狠功夫才行,因为这个怪胎之所以存在,它所依附的营养来源于那些部门和单位的权力。因为最终审批权还在这些部门和单位,中间去掉的环节、去掉的利益都将通过这个怪胎重新找回来。

  网民“鱼予”称,现在许多行政机关的权力的确是下放给了中介社会组织,而且很多中介机构实际上就是行政机关下属的事业单位、改制后的企业或者利益第三方,所谓的“放权”其实就是把权力从自己的左手交给右手。如此一来,行政部门的审批少了,能拿出好看的数字。但是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办的事情并没有明显减少。

  他还指出,许多审批权力摇身一变,跳出了政府的壳,沾上了市场的边,收费的自由度更大了;同时更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成为个别部门权力寻租的隐秘通道,“指定”、挂靠的背后,往往有着利益输送的勾当。

  斩断权力之手

  网民认为,简政放权不能沦为数字游戏,要防范、遏制政府权力暗渡陈仓。

  网民“安佳韫”认为,要想达到精简行政审批项目的目的,首先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起完善的审批备案制度,变“授权”为“监管”。一方面,摸清究竟有多少审批前置中介服务项目,清理没有法定依据的中介服务项目,对保留下来的项目实施“目录化”管理;另一方面,打破部分中介机构垄断经营的局面,通过信用等级评定和动态考核管理等方式,引导中介服务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对于中介机构来说,只有摘掉了“红顶子”,真正“下海游泳”,才能练就独具竞争力的真本领。

  他进一步指出,消除“红顶中介”现象中的“猫腻”,关键还要斩断伸得过长、舍不得放权的手,严格约束行政权力,在简政放权改革同时,推进中介机构产权改革,从法规制度、机构设置、人事安排上彻底实现“官商脱钩”,从而截断行政部门和中介机构之间的利益输送,让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各归其位。

  (记者 张小洁 整理)

【编辑:卢岩】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