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代表委员座谈:守护民族记忆青年是文化创新主力军

2015年03月11日 11:23 来源:中国青年网  参与互动()

  四位代表委员做客中青网演播室,从左至右分别为为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杨劲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法治诗书画院院长汪国新,《两会大家谈》节目主持人吴迪,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副主席、安顺市文联主席姚晓英,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青年京剧院一级演员张克。 记者 陈宇 摄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安顺市文联主席姚晓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法治诗书画院院长汪国新,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杨劲松,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青年京剧院一级演员张克四位代表委员做客两会特别节目《两会大家谈》录制现场,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对当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开广泛讨论。四位委员表示,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心灵的根、是祖先的记忆,必须将其铭记,同时必须适应时代变化,寻求新的发展领域。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副主席、安顺市文联主席姚晓英。 记者 陈宇 摄

  谈传承:培养文化归属 传统文化需落地生根

  网络文化和快餐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几位代表委员表示,传统文化是民族记忆,是价值观的集中表达,培养文化归属感不仅是文化传承,更是国人的“寻根之旅”。作为贵州省文联副主席,姚晓英就曾发表过题为《让乡土孕育文化,文脉丰饶乡土》的文章。在活动现场,姚晓英谈到乡土文化的传承时表示:“大量村庄在城镇化过程中消失,地名会被改变、记忆就会被消散,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记忆,其实它的生命是不丰饶的。所以我觉得乡土本身就要孕育文化,而文脉就要丰饶村庄。”姚晓英认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在文化传播中至关重要,重视青年发展就是要将本民族的文化内核融入对青年价值观的培养。姚晓英说:“的使命就是要让青年有信仰、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如果仅从国家层面上讲,没有社会层面的,没有家庭层面的,这个价值观是无法落地的,是无法生长的。如果我们的心灵都找不到一个停靠的地方,我在什么地方认知我自己、肯定我自己?我们需要一个载体、一个教化的空间。”正因如此,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摆脱口号式的宣传,而是要立足乡土文化,借助本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或是以某种艺术形式作为载体,传统文化才能有所依托,生根发芽。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杨劲松。 记者 陈宇 摄

  对此,来自云南纳西族的杨劲松代表同样深有感触。“我觉得刚才晓英主席说得非常好,文化本身应该是在传承保护之中和我们的创新发展之中相辅相成的发展到今天。”以其研究的纳西文化为例,杨劲松就指出借由“民族服饰进校园”活动来大力推广民族文化是十分有效且必要的。

  活动当天,杨劲松代表也针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首先政府要保持一定的认知度,为自己民族文化制定保护条例;第二是从孩子们抓起,把民族文化进校园这个活动进行大力推广。包括像东巴的象形文字,东巴的绘画、东巴的舞蹈等等都走进了校园,让孩子们知道我们自己原有的文化是什么样子;第三是民间要筹办本土文化的保护协会,这是一个立体的保护过程,是一个全方位、全社会共同来推动的过程。”

  谈创新:艺术就是要弘扬真善美 发展要从娃娃抓起

  谈到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几位代表委员也达成了基本共识,即让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青年人是文化发展的主力军,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与青年教育是分不开的。

  中国法治诗书画院院长汪国新表示,以其研究的书画领域为例,对艺术的兴趣及审美都要从小开始培养,并且让年轻人明白,文化艺术研究是为了什么。“从高端来说,文化艺术是一个人精神的最高领域,文化艺术研究是很苦的,是自己对自己内心的挖掘。”汪国新同时强调,艺术又是寓教于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就是修心,把自己道德、文化品格,在幼年、少年的时就确立下来。”

  同时,汪国新也不无担忧,我们现在的美学教育基本上是失败的,在小孩的各个年龄段要培养他各个时间段的爱好,让其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法治诗书画院院长汪国新。记者 陈宇 摄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克委员也结合自身专业谈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戏曲占的比例很大。而戏曲等传统艺术的传承要从内行和外行两个方面抓起。对于内行,要肯吃苦,重基础、讲师承。对于外行,尤其是针对年轻人的兴趣发展,张克表示:“去年政协会我提了一个提案,就是用我们祖国的古老的唐诗宋词,编成曲调吟唱,教给学生去尝试一下,‘白日依山尽’不光是念,还有吟唱,这样他们就慢慢地对中国传统的戏曲、音乐有很深的了解。”

  对于现在一些传播传统文化的真人秀节目以及春晚上羽泉组合戏曲翻唱等艺术形式,张克认为这都是好的尝试,并提出通过传统艺术在孩子心里打下民族感的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在活动现场,杨劲松女士也充分肯定了年轻人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以其号召开展的“民族服饰进校园”活动为例,孩子会觉得这个民族服装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它汇聚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整个发展过程,也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信仰和文化的偏向,这将极大地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汪国新委员也表示,不论形式如何,艺术总归是要向年轻人、向社会民众传递真善美,就是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地美化出来,让你自然而然摒弃丑恶的东西。只有艺术家的人格和艺术水平同步提升,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实现“走出去”。汪老师在节目中说道:“对我们搞艺术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活了多久,而是活在人间的时候给社会留下多少,原来学习传统文化是要光耀门第,后来是保家卫国。所以我们自己在不断地提升人格的时候,艺术也提升。艺术提升了,传统文化才能屹立于世界艺术文化之林。”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青年京剧院一级演员张克。记者 陈宇 摄

  谈文化产业:文化投入更需精细化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文化在今天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文化产业如何在传统文化领域取得新成绩,姚晓英表示,首先需要更精准地对公共文化进行投入。姚晓英坦言:“现在提的是标准化和人均化,标准化和人均化对我和杨劲松代表来说我觉得某种不公平依然存在。东西部的文化投入实践是有差异的,所以这是不公平的,需要进一步精细化。从2010年-2014年已经是上万亿的文化投入,如果说这个钱少,我觉得不太准确,投的并不少,但是效果并不好。”

  杨劲松代表也表示,文化发展必须结合当地文化背景,利用本土文化对民众进行教育。这不仅关于文化发展,对于道德教化、生态保护都是利在千秋的事。杨劲松告诉现场观众:“就像我们东巴文化,东巴的祭祀活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伦理道德教育。它传播的是和合文化、和合哲学,告诉我们人和人是和谐的,人和自然界是和谐的,我们和大自然之间都是兄弟姐妹的关系。长此以往,对整个生态环境保护也会非常好。”

  此外,杨劲松表示,文化产业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方面,可以开展的空间非常大。“文投集团本身也是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我们有非常多的演出,除了一些国家的精品文化工程我们要继续做,到乡间下基层的活动我们也在做。同时我们把一些演出走向国外,像《吴哥的微笑》已经属于国家的重点“走出去”文化项目,从2010年11月到现在有1000多场演出,在吴哥当地做成了最大的商业演出,这个过程中我们完成了软实力的输出。” (记者 连瑞谦 实习记者 刘妍彤)

【编辑:孙静波】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