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逾14万长江渔民发愁生计:捕鱼难糊口 社保不沾边(2) 查看下一页

2015年09月07日 12:45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 

  无鱼可捕,无处可捕

  近年来,“长江三鲜”、“四大家鱼”等主要经济鱼类加速萎缩,一些江段已“无鱼可捕”;而随着长江航运和沿江工业的发展,以及长江江豚、珍稀鱼类、水产种质基地、湿地保护等各类保护区的设置,渔民作业空间被不断挤压,一些渔民“无地可捕”。

在江西鄱阳湖都昌城西码头,一名渔民在整理收拾渔网

  无鱼可捕:靠水吃水已吃不饱

  半月谈记者今年3月下旬到湖北省宜都市白水港村五组房前屋后走访,随处可见倒置在地、盖着雨布的渔船。4月1日长江中下游全面禁渔,村里的渔民们却早早收起渔船渔具,停在江边的几艘渔船也卸掉了发动机,并没有趁着这几天没禁渔再多撒几网。

  “我现在一年就趁禁渔期结束后打鱼三四个月,刚开禁时一天还能打个10多斤,到了11月后连柴油钱都赚不到,靠水吃水已经吃不饱了。”白水港村渔民鲁必华说。

  在600多公里外的安徽安庆,余云保和大多数渔民一样,今年一个月的刀鱼捕捞季只捕到不到5公斤刀鱼,只有往年3天的量。“四网下去三网空,很多渔民都不下江了。”安庆市渔业部门数据显示,4月27日刀鱼捕捞第一天,安庆袁江村两条渔船的渔民共捕获6条刀鱼,每条刀鱼规格不足一两。安庆市农委相关负责人称,今年长江安庆段创下了刀鱼捕捞旺季尾数、个头、重量等多个历史新低,刀鱼产量不及去年的1成。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一组数据印证了“无刀鱼可捕”的担忧:1973年长江刀鱼产量为3750吨,1983年为370吨左右,2002年已不足百吨,2011年仅余12吨。而“长江三鲜”的另外两种,鲥鱼和河豚已10多年难觅踪迹。

  为淡水养殖提供优质亲鱼的长江“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也在加速萎缩。中科院水生所等多家科研机构的长期监测数据表明,长江中的“四大家鱼”鱼苗出生量由上世纪50年代的300多亿尾降为不足1亿尾,宜昌江段“四大家鱼”的鱼苗径流量已下降到三峡蓄水前的2%至3%。

  长江渔业资源逐年萎缩,渔民渔网的网眼随之越来越小、网越来越密。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曹文宣称,长江现有的渔业资源已经养不活那么多渔民了,无鱼可捕,一些渔民就采用电打鱼、迷魂阵等非法手段酷捕滥捞,严重破坏渔业生态,威胁江豚等食鱼“国宝”的生存,形成恶性循环。在长江中下游湖泊和江边大量存在的迷魂阵,网目仅为0.5毫米至1毫米;重庆江津段的渔船密度和作业强度,已超过其天然水域渔产潜力的3倍。

  无地可捕:航运发展撞击渔民生存空间

  近年来,长江航道整治步伐加快,长江黄金水道日益繁忙,船舶数量增长迅速,去年长江货运量再创新高,已达20.6亿吨,稳居世界内河货运量头把交椅。然而,航运的繁忙却大大挤压了渔民作业空间,一些地方渔民“无地可捕”。

  去年11月份,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银杏沱村40余户渔民用小渔船将近2公里长的江岸封锁20余天,原本停靠此处的数十艘滚装货船无法正常停靠。长期在此捕鱼捞虾的银杏沱村渔民望家忠介绍,近些年坝上滚装业务发展很快,滚装运输船越来越大,几十艘大船挤满了渔民传统作业水域,尤其是大船在江边层层排开,渔船进出十分困难。渔民要么见缝插针撒几把网,要么只能到支汊小河捞虾。

  半年之后,记者再次踏访银杏沱村,50岁的陈洪元刚从江里把被大船撞翻掉到水里的发动机捞了起来。刘家雄、陈洪元等渔民反映,大船的停靠经常导致渔船被撞坏、渔网被刮走,渔民损失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还常因为事故发生在夜晚而无法确定肇事船只。

  秭归县农业局副局长郑明说,按三峡工程管理相关规定,渔民不能在银杏沱库区水域作业,但这里的渔民大多是三峡移民,没田没地也没有其他生活来源,渔政部门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白水港村渔民刘泽雄指着江里的货船、采砂船、工程船对记者说,这是我们传统的作业区域,都被大船占了,只能去几十公里外的宜昌打。长江石首段九曲回肠,历来是藏鱼肥鱼之地,但由于航运的发展,渔民捕捞区域已不足传统作业区域的1/10,捕捞旺季渔民只能在只有两三公里的江段轮流撒网、昼夜不停地作业。

  多位渔民反映,近年来荆江航道整治频繁,很多江段江底都是石头,网挂到石头上就废了。刘泽雄说:“我们一片网就是1000多元,整治航道的地方都不敢下网;另外,航道整治后水流、水情、底栖生物等都有变化,原来了然于胸的鱼情现在都摸不准了,对打鱼影响较大。”

  “江豚应该好好保护,我们渔民也要有活路”

  近些年,长江沿线建立了一大批江豚、珍稀鱼类、湿地保护区以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保育长江生态、减缓渔业资源衰退趋势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与此同时,生态保护与渔民生存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湖北省洪湖市有1个国家级江豚保护区、3个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还有著名的洪湖湿地。但长江干线300多户渔民以及洪湖湖区的三四千户渔民生活却十分艰难。洪湖市水产局副局长周殿明说,过去围网养鱼,洪湖里的渔民一年能赚10万多元甚至更多,现在保护洪湖湿地,围网都拆除了,保护区也不让打鱼了,给渔民每人分了20亩的水面,但水质越来越差,效益也越来越差,仅能勉强维持温饱。

  长江石首段有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本在长江天鹅洲故道世代打鱼为生的100多户渔民只能转产安置,平均每人只分到了三四分地,此外没有其他任何补贴和政策,为此渔民开始挤占保护区滩涂资源。

  洪湖、石首等地多位渔民表示:保护江豚、麋鹿我们都能理解,但渔民也要有活路。现在不让我们打鱼,因为生态保护把我们的饭碗给砸了,让我们怎么过日子?

  沿江重化、水泥等高污染企业林立,偷排偷放的污水也给渔民带来困扰。洪湖市螺山镇长江捕捞村渔民周良说,原来江南江北都能打鱼,现在对岸的湖南临湘靠江建了个大型化工园,污水排到江里,鱼大片大片地死,打上来的鱼有一股药味。

【编辑:王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