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逾14万长江渔民发愁生计:捕鱼难糊口 社保不沾边(3)

2015年09月07日 12:45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 

  
恢复生态,转产转业

  半月谈记者采访中,沿江渔政干部和专家学者反映,无论是改善渔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还是支撑长江经济带建设,亦或拯救长江渔业资源、保育长江生态,让长江沿线14万渔民转产安置都势在必行。

6月26日,渔民在长江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永安洲段放流鱼苗

  渔民有期盼,形势有需要

  “现在靠水吃水已经吃不饱了,国家干脆全面禁渔,让我们断了江里的念想,转行干别的算了。”渔船、渔网等渔具在家里闲置了一个冬天,靠做苦力、打杂工贴补家用的湖北省宜都市白水港村渔民鲁必华盼着国家赶紧出台转产安置政策,让自家的生活有所起色。

  半月谈记者近期在沿江多个县市调研发现,多数渔民有转产转业的需求和愿望,不少人已主动上岸自然转产,还在打鱼的几乎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白水港村党支部副书记沈明新说,村里绝大多数渔民春节以后都没出去,现在还在外面打鱼的只有几户。“60%以上的渔民都是季节性地打三四个月,打鱼半年以上的只有40%左右。”

  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2014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长江中下游近88%的渔民愿意转产,90%以上的渔民在40岁以上;受访的99位渔民中,仅有2位渔民的子女在继续从事捕捞业,由于渔民群体已老龄化,长江全面禁渔的阻力也将日趋减小。

  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称,一方面长江航运的发展和各类保护区的建设让渔民“无地可捕”,长江渔业资源逐年衰退让渔民“无鱼可捕”;另一方面,渔民作业、酷捕滥捞也影响了长江航运和渔业保护;让沿江渔民转产转业、上岸安置迫在眉睫。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曹文宣认为,如连续10年禁渔,让渔民转产上岸,长江四大家鱼会有两个多世代的繁衍,鱼类资源量将倍增,而且个体增大;经济鱼类丰富起来,一些珍稀鱼类将有充足食物,长江生态系统就会逐渐恢复。且长江捕捞量不到水产总量的1%,捕捞渔业退出长江,不会影响我国渔业的持续发展。

  “退捕还鱼”循序渐进

  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和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两份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长江沿线各省市共有渔户63334户,人口总数280453人,从渔人口145339人。渔船总数62022艘,其中机动渔船52773艘。其中,荆州以上木质渔船数量较多,荆州以下至上海主要以钢制渔船为主,长江河口区有数量较多的水泥船、泡沫船。

  在洞庭湖、鄱阳湖、洪湖等湖区,被称为“天吊族”的连家船渔民约有2万多户,“一船文盲,一船血吸虫患者,一船超生户,一船贫困户”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在三峡库区,还有不少移民返乡当上了渔民。53岁的湖北秭归银杏沱村村民尤启红2001年移民到荆州沙市王桥农场,没呆几天就回到老家,拿着移民补贴的几万元搞了条渔船在江里打鱼捞虾。他说,当时全村380多人基本都没去移民点,全回来了。现在打四五个月鱼也就万把元收入,一年一大半时间在家里玩;吃饭吃菜都要买,只能靠每月几百元的移民补贴勉强度日。 

  湖北石首市水产局副局长谢进、湖北洪湖市水产局副局长周殿明等认为,渔民群里情况很复杂,有的是专业渔民,有的是兼业渔民;有的在岸上有房没地,有的有房有地,有的是纯粹的连家渔船,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有的五六十岁面临养老问题,有的三四十岁愁生计。在出台相关政策前,应先把渔民群体的详细状况调查清楚。

  湖北秭归县农业局副局长郑明、湖北赤壁市渔政部门负责人余东海称,“退捕还鱼”的关键在渔民,难度也在渔民。渔民大多文化水平低、相对封闭,除了打鱼什么都不会,如何适应岸上的生活,如何找到合适的活计等都是问题。应在仔细调研、摸透情况的前提下,实施“退捕还鱼”,采取差别化、针对性的政策妥善安置渔民。

  危起伟认为,渔民转产安置绝非一日之功,应循序渐进逐步推进。他建议,先将国家级、省级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整个保护区内的渔民逐步转产,随后将长江干流和主要湖口的渔民转产,最后实现长江全线禁渔,渔民转产转业。

  打好政策组合拳

  目前,每年投入到长江渔业上的资金有燃油补贴、禁渔期补贴、人工增殖放流的资金、连家渔船安居工程补助资金,三峡工程等水利枢纽、每个航道整治工程和保护区建设也会安排一定的涉渔资金,加起来高达数亿元。

  曹文宣、危起伟等反映,这些资金不少是糊涂账;有的钱还趴在账上“睡觉”,如长江上游珍稀特种鱼类保护区安排的4000万元渔民转产资金。这些钱应该用于“退捕还鱼”,用好用活。

  一些渔政干部和专家学者表示,渔民转产转业是一项牵扯面广、情况复杂、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中央政策顶层设计,也需要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必须从实际出发,合理选择安置方式,多渠道支持渔民转产转业,实施过程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

  首先,将渔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后顾之忧。应让渔民享受城镇居民医保和社会养老保险等相关政策,无地渔民享受被征地农民最低生活补贴,同时对渔民在养老、大病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予以倾斜,为困难渔民兜底,保障其基本生活。

  其次,在连家渔船安居工程的基础上,政府可将渔民转产安置补助资金的一部分用于保障房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分给渔民能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田地,并加强对他们的农技培训,让渔民真正融入当地社会。

  第三,加强转产转业人员培训,多方面拓宽就业渠道。一部分渔民可从事渔业资源监测、生态捕捞、增殖放流、水产养殖等靠水吃水;更多的渔民则需要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就业平台。

  周殿明认为,现有的渔民就业培训机制都是由渔政部门牵头,渔政部门只能做渔业相关培训,渔民没有选择的余地。他建议,人社、渔政、教育部门以及相关企业一起,对渔民进行订单式、保姆式培训,让渔民掌握企业需要的技能,真正实现转产转业、安居乐业。(半月谈记者 王贤 李思远)

【编辑:王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