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红警”下的坚持: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抗霾”

2016年12月19日 20:3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资料图:12月19日,河北气象台继续发布霾红色预警和大雾橙色预警。 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新媒体专电(记者王晓洁 张漫子 阳娜)雾霾袭来,全国多地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面对雾霾,有一群普通人,正以自己的方式为改善空气质量而努力。

  钻研汽车尾气,探寻治霾之道

  全国多地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以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吴烨带领团队,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处理道路测试数据。对他们来说,早一秒厘清机动车排放污染机制,就能早一天推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革新。

  吴烨在美国研学5年,2007年回国后,他继续从事机动车排放控制研究。但一个问题困扰着他——过去10年来,机动车的氮氧化物排放一直被严控,电厂的氮氧化物也持续下降,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为何下降无几?

  单纯研究车、油品或道路,效果都不甚满意,吴烨将研究方向调整为机动车综合控制,即采取统筹方法,对车、油、路实施统一规划、系统控制,并寻觅能够共同解决问题的专家。

  3年前,吴烨联合多家研究机构,走出实验室,开展大规模实际道路测试,坚持至今。

  “爱迪生发明电灯做了近两千次试验,我们3年来的实地测验不下万次。”吴烨团队中一位博士告诉记者。三年来,他们整日与车辆尾气打交道,无论三伏天还是寒冬,各种环境下的数据都要测量核对。

  吴烨课题组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发现,标准化的台架测试并不能真实反映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现状,“台架作弊”成了行业潜规则,同时验证了“道路中重型柴油车的实际氮氧化物排放控制不尽如人意”这一论断,促成了北京市“重型柴油车车载测试法规”的出台,推动了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革新。

  “10万+”张照片看到空气改善

  2013年初,北京雾霾严重的几天,家住北京CBD地段的邹毅,每日蜗居家中,便随手拿起手机,对着高层楼的窗外拍摄天空。没想到,当他将两个月的照片用拼图软件合成后放到网上,引起强烈反响,他也意外成为“网红”。

  深受鼓励的邹毅将这一“无聊”中生出的爱好坚持下来。从2013年1月起,他开始每天拍摄窗外的景象。平时,每天他要用两部手机拍几百张照片,天气好的时候要拍1600多张。他将每天的照片拼到一起,蓝天与灰霾的对比十分震撼。2015年,邹毅干脆放弃了自己以前的“主业”,全身心投入到拍摄天气的“爱好”中。他说,希望做点有意义的事。近4年,邹毅积累了10万多张照片。不少科研机构慕名而来,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多家机构都与他形成了合作关系。

  “科学家的分析让我很惊喜,原来照片蕴含了很多信息,比如可以看到天气好坏的分布特征。每年一到三季度蓝天要多一些,一到四季度空气质量就明显下降”,邹毅说,“从照片里,可以看到蓝天的数量近年来有所增加。这次北京市启动了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就说明政府越来越重视环保了。”

  目前,他正在开发一款应用软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试图做到图像精准识别PM2.5浓度。全部投资来自他的积蓄。

  自己动手,净化空气

  为了孩子能呼吸上新鲜空气,曾从事IT行业的姜庆,2013年为女儿所在的学校捐赠了全校空气净化系统。如今,他设计、安装的新风系统已在北京十余所学校投入使用。在一些公立学校,他甚至心甘情愿免费设计、安装。

  2012年底,北京雾霾天气严重,2岁的女儿在家里常常咳嗽,姜庆一口气买来20多台空气净化器,可孩子的情况并未好转。经过一番研究后,他发现,家里的净化器采用“静电吸附颗粒物”原理,会产生过量臭氧,对空气造成污染。

  姜庆还意识到,空气净化是一套系统工程,需要设计、安装、材料、器件等各个环节的完美衔接,并非在密闭空间里过滤空气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实际上,目前不少家庭密封门窗、安装空气净化器,会造成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当姜庆发现市面的新风系统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后,他直接找到孩子所在的学校,希望安装一套自己设计的新风系统。校长迅速认可了他的方案,两个月后,学校的新风系统落成,室内PM2.5指数骤降至个位数,师生和家长拍手称快。此后,姜庆陆续在北京十几所学校安装了他设计的新风系统。

  姜庆说,自己目前的经济状况已不需要为金钱而奔走。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空气净化系统的设计与安装,是希望给社会带来一些改变。

  “面对雾霾,不能过于悲观和被动。只要我们努力,不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可以过得更健康更快乐。”姜庆说,“我们是可以主动作为的,要尽可能要为孩子创造好的环境。”

【编辑:叶攀】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