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媒:日本复考生群体恐难得偿如愿

2013年03月07日 12: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3月7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网7日刊载文章指出,眼下的日本,“复考生”群体日益扩大,复考盛行反映日本学生过度的自我感受和日本就业形势的严峻,但是复考往往可能造成日本学生的未来竞争力下降,这是需要众多考生冷静反思的地方。

  文章摘编如下:

  以大学在校生的身份报考其他大学,再次参加高考。这不是痴人说梦,而是眼下在日本日益壮大的“复考生”群体。

  每年2、3月份日本举行高考时,总是少不了“复考生”的身影。据一家高考补习学校介绍,9年前日本复考生只有600人,6年前已增至1.7万人,3年前则达到3.2万人,今春复考生的人数更是将近4万人。

  为什么“复考生”的人数增长如此迅猛?调查数据显示,对就读学校感到“不适应”“不如意”,是“复考生”增多的最主要原因。那么,究竟该怎样理解这种“不适应”“不如意”呢?

  首先,日本现在的年轻人更注重个人感受、强调自我,这样一来,往往很难与周围的人融洽相处,心存不满时还可能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对所处的环境牢骚满腹,抱怨连连。

  其次,现在的日本年轻人由于对大学和专业了解不够,一旦发现现实和自己理想中的大学生活存在差距,便会倍感失望。在他们看来,与其调适自我适应现状,不如通过复考实现梦想。

  一位家在东京的男生复读一年后考入明治大学国际日本学院。最初他是被“国际”二字吸引,但他入学后却发现一切并不符合自己的预期。这位对美术史颇有兴趣的男生在分析各个大学的课程后认为,早稻田大学文学院的课程更适合自己,于是再次退学复读,几经周折终于如愿以偿。

  再次,日本就业形势严峻和所学专业不符合社会需求以致求职难的现实,促使在学生不得不正视毕业后的出路问题,这些客观上也促使了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复考。正像熟知入学考试情况的“大学通信”公司常务董事田贤治指出的:“不少学生在认识到就读的大学很难就业后,会重新报考专业性较强的院校。”

  可见,多种原因造成了复考生人群的壮大。但是,复考果真能够让每个人都如愿以偿吗?非也。仅就需要承受的经济压力而言,未来的路也定然崎岖不平。

  在日本,培养一个孩子成为大学生要花费上千万日元,而日本父母由于收入下滑,承担这一费用绝非易事。假若复考生选择进入民间补习学校,这些学校固然以擅长收集各种私立、公立大学的考试资料和信息著名,考学的成功率高,但花费也是巨大的。一年的学费和杂费加在一起,抵得上普通大学一年的学费。

  父母培养子女考大学已是竭尽全力,大学期间的费用怎么办?助学金可以有。但日本的助学金将来要连本带利偿还,假若逾期,不但会受到债权回收公司的督促,还会被列入“信用不佳”的黑名单。这意味着,想要按时偿还贷款,必须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而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数 据,2012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月薪为199600日元,其中要扣除998日元雇佣保险和4700日元个人所得税,从第二个月起还要扣除健康保险费9970日元和养老保险金16766日元少。及至就业第二年6月份开始缴纳住民税(据前一年收入计算),如果薪水上涨幅度不大,到手的工资还会下降。由于日本经济不景气、用工方式改变,工作不稳定、收入下滑是必然之事。又有多少大学生敢申请助学金呢?

  助学金不敢想,还是打工吧。但打工过多必然导致学习时间减少。日本全国大学生活协同组合联合会去年对日本30所公办和民办大学8600名学生进行的民意测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为预习和复习所学课程,文科学生平均每天学习28分钟,理科学生48分钟,平均每天学习38分钟。此外,大学一年级7.6﹪、二年级10.2﹪、三年级11.7﹪、四年级12.8﹪的学生一周学习时间为零。结合被调查大学生月平均生活费连续六年呈下降趋势,且生活费为零的学生增加10﹪,可以肯定,经济压力是大学生不得不减少学习时间的重要原因。但学习时间减少必然导致学习直接下降,并间接致使未来求职时的竞争力下降。

  复考本是为了拥有更好的未来和发展,但如果出现上述局面,恐怕众多复考生需要冷静反思了。(蒋丰)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