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华媒:日在意被中国赶超迷失方向 较劲非出路

2013年04月10日 14: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4月10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网10日刊文指出,中国在经济规模和政治影响方面已经超越了日本,日本右翼不愿看到中国跑在前边,想方设法去阻止,提出所谓的“价值观外交”来“围堵中国”。但和中国较劲儿绝不是日本的出路,在经历了20多年的徘徊之后,日本又走上了“脱亚入美”的老路。

  文章摘编如下:

  如今无论从经济规模上,还是从政治影响力上,中国这辆大车都正在超越日本。本来日本和前面的美国之间有很远的车距,中国超车,对日本既没有威胁,也没有恶意,但日本右翼就是不愿看到中国跑在前边,想方设法去阻止。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从上次任职时就提出所谓“价值观外交”,或者“自由繁荣之弧”,最近干脆直白地明说“包围中国”。

  “价值观外交”的意思是日本联合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共同对付中国。“自由繁荣之弧”则是一个地理概念,就是从日本开始经东南亚、印度,最后到中东的一个弧形。  

  通过石原慎太郎等右翼同党对钓鱼岛的炒作,安倍迫使日本民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中国威胁”,再加上安倍大量增印钞票,短期内刺激了日本经济复苏,很多日本民众开始支持安倍。至此,安倍就更对自己策略的不加掩饰了,开始公开叫嚣“包围中国”。

  从去年三月石原慎太郎开始炒作“购买”钓鱼岛至今,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这期间中日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日本民众和日本媒体也在急速右转。但是,有一点这十年来一直没变,那就是每天的新闻里都充斥着有关中国的报道。

  日本舆论和政治把注意力和精力过分地投向中国,却忘了自己本身要奔向何方,就像有人开车时过分注意别人超车,却忘了自己的路线一样。

  和中国较劲儿绝不是日本的出路,这个道理早已被过去千百年的历史所证明。有头脑的日本人绝对不会认同包围中国是个可行的方案,更不认为是一个对日本有利的方案。

  日本是一个通过和别人比较才能找到目标的国家。日本近代史最重要的理念是“脱亚入欧”,所谓“脱亚”,是要脱掉亚洲身份,而不是把日本从亚洲挪开;所谓“入欧”,是要加入到欧洲列强的行列,而不是把日本列岛搬到欧洲。说白了,就是和欧洲人同伙,站在亚洲人头上。

  可是,日本历史上一边要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一边又说“脱亚入欧”,是明摆着的逻辑矛盾。但跟别人走的人,是没有能力去注意到其逻辑上的矛盾的,他们的使命就是跟从,更不在乎这些理念的对否。

  战后日本改变了其思考方式吗?没有。战败后,日本专心学习美国的体制和技术,理念是充当美国的“不沉航母”,现在仍然保留美国最大海外军事基地。日本实际上通过“脱亚入美”达到了战前没有达到的目的,那就是做亚洲的领导国家。

  过去的20年,是冷战结束的20年,是美国没有在亚洲发动战争的20年,是日本失去作为美国航母价值的20年,也是日本逐渐失去亚洲领导地位的20年。

  日本之所以连自己都认为过去20年是失去的20年,那是因为已经习惯追逐一流国家,自认亚洲领导者的日本,开始慢慢感觉到这个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但是,日本近代史上的所有的辉煌,又都是通过这个模式达到的。所以它又失落,又不知去向。

  敌视中国,和欧美一起瓜分中国,是战前日本的做法。做美国的马前卒,是战后日本的做法。经过近20多年的徘徊,无能的日本政客还是回到了老路。把“脱亚入欧”换成了“脱亚入美”,把“大东亚共荣圈”换成了“自由和繁荣之弧”。 (宋文洲)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