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法华媒:“危”中寻“机” 理性看待中国经济减速

2013年05月31日 11: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5月31日电 法国《欧洲时报》31日刊载《理性看待中国经济减速》一文,文章指出,世界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可以让中国的决策者看到中国面临着的经济风险,主动促进经济领域改革向纵深层次发展,将经济转型与改善民生作为着力点,营造更加健康的经济发展环境,使经济走上更均衡、更可持续的增长道路。而中国目前就是这样做的。

  文章摘编如下;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在全球危机之际的优异表现,已经让世界习惯于将中国经济视为未来走向的风向标。但近期因为热钱涌入、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国际金融界纷纷唱衰中国经济。5月2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更不约而同调降中国经济增长预期,难免让人忧心中国前景。

  事实上,此种“唱衰”并不完全是坏事,特别是两大权威机构给出的降低预期理由,恰恰可以让中国决策者们看到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在“危”中寻“机”。

  对于单纯的数字下降,并不值得格外担心。IMF和OECD在调降后给出的数值分别是7.75%和7.8%,而中国的 “十二五”规划已经将2011年至2015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多年来的最低值7%。

  2012年,中国官方更将连续多年的“保8”目标调整为 7.5%。而设定这样的发展目标,正是向外界传递出主动减速的信号,表明未来中国将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改善百姓生活。因而,世界应当学着不再仅以增长数字作为判断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依据。

  但须注意的是,除了因全球不确定性环境之下中国出口下滑与内需走软,IMF第一副总裁利普顿着重表达了对中国社会融资规模过快增长的担忧,并称控制社会融资总额的增长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据他称,目前中国政府债务总额已经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这同样是惠誉等评级机构此前唱空中国的主要理由。

  债务风险,已成为全球经济的“天敌”。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而欧洲至今未能走出债务危机的阴霾,多个国家深陷泥淖而无法自拔。有了前车之鉴,中国需防止重蹈覆辙。

  中国地方债是伴随着2008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放松借款限制,开始大幅增加的。但随着地方投资的飞速发展,地方政府的负债规模也在急剧膨胀,投资质量及其清偿能力却引起外界疑虑,特别是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出现了“入不敷出”的窘况。

  所幸这一债务规模总体来说还处于可控、可管理的状态。国际权威经济机构的预警,恰恰可以让中国决策者充分意识到这些挑战,果断实施新一轮改革。

  5月30-31日,中国召开2013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尽管这是发展改革委每年都要召开的一个例会,但因为是中共十八大之后第一次召开经济体制改革系统的一个专门会议,仍吸引了格外的关注和期待,被外界视为今年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一步。据悉,会议讨论的话题将关系到中国当下最迫切的一些领域的改革与突破,如财税、价格、金融、房地产、土地等。

  可以看出,中国已经不再以一次大规模的刺激来推动经济发展,而是促进经济领域改革向纵深层次发展,将经济转型与改善民生作为着力点,营造更加健康的经济发展环境,使经济走上更均衡、更可持续的增长道路。

  或许,数字是对一个经济体发展状况最直观的判断,但目前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中国本身所面临的问题都格外复杂,很难以一个数字概括。而中国对于自身经济增长的快与慢,正在化“被动”为“主动”,从重数量到重质量,走出自己的节奏。外界观察中国经济,需要有更长远的眼光,更耐心的等待,更具发展的全局观。中国则需在触及深层利益关系、推进改革难度加大之际,出“实招”应对,以化“危”为“机”。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