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华媒:安倍民粹主义越行越远

2013年07月30日 15: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7月21日投票的日本参议院大选最终以执政两党自民党和公明党获得过半数以上议席而宣告胜利。执政党在众参两院都占有半数以上议席,仅改变了“扭曲国会”局面,也宣告自公两党将迎来3年以上的长期执政。图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1日晚在自民党总部的开票中心。中新社发 高越 摄  

  中新网7月30日电 美国《侨报》29日刊载社论《“安倍民粹主义”越行越远》,文章指出,在日参议院胜选前后,安倍跃跃欲试地以推动日本强势再起、全面振兴为目标制定国家战略。其中,安倍所要竭力推动的修宪举措,将直接影响日本的外交和国家安全战略,影响到对华关系。中国和国际社会自然不会任由他摆布,必会做出相应的反应甚至示警。

  文章摘编如下:

  近日的日本参议院选举,安倍晋三率领自民党赢得参院选举、终结朝野政党分别控制众参两院的“扭曲国会”,安倍内阁今后推行其保守偏右的国家战略也就有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基础。胜选前后,安倍也跃跃欲试地以推动日本强势再起、全面振兴为目标,对日本、周边国家乃至国际社会都将具有相当的影响。其中,安倍所要竭力推动的修宪举措,将直接影响日本的外交和国家安全战略,影响到对华关系。

  其实,安倍在参议院选举前,就大力鼓吹先行修改第96条以放宽修宪提案条件的强烈愿望,其修宪的终极目标,在于修改包括“放弃战争”、“不保持战力”和“否认交战权”在内的第9条。在日本国内的关键争议点就在于日本是否要放弃“和平主义”这一历史“承诺”。安倍内阁由初期的“稳健执政”,以推行所谓“安倍经济学”振兴经济、复兴日本,到如今逐步显露鹰派的“安倍色彩”,追求“正常国家化”,试图颠覆日本战后根除军国主义、走上限制军事化和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和平宪法”之大局。这其实是受家族政治和鹰派政系长期熏陶的安倍从政之路的夙愿。

  安倍试图推行的国家战略目标,即谋求日本再次强势崛起、不做“二流国家”。其外交战略全力服务于提升政治、促推经济、增强国家安全三大目标,综合运用政治、经济与军事安全等组合手段,呈现主动出击、全面展开的特点。而“国防正常化”及“军事大国化”是安倍追求“正常国家化”理念的核心概念。

  对安倍而言,日本军事崛起和转型就是朝向“全面大国”迈进的目标,而非仅仅为手段。从他近期的举动看,急于修宪,强势鼓吹扩军,谋求自卫队改为军队,甚至多次展开登岛行动,不但发布日本2013《防卫白皮书》,倒打一耙渲染“中国威胁论”,安倍自己又迫不及待地接连登上冲绳县两座靠近钓鱼岛岛屿的石垣岛和宫古岛视察,向维护钓鱼岛主权的中国示威。

  安倍内阁的对华战略事实上又归结于以下两个动作:首先,在领土问题上摆出不会轻易让步的姿态。安倍相信钓鱼岛是一颗战略棋子,是与崛起中国对峙及抗衡的地缘争夺前沿,不能不硬顶死扛;并且以此炮制“中国威胁”和“安全危机”,从而推动实现自己修宪、国防正常化及军事大国化的政治目标。其次,安倍要想坐实“安倍经济学”并兑现惠民承诺,要想长期稳定执政,又深谙不得不与中国维持稳定的经济往来及双边关系。所以,他又试图在日中关系正常化的底线上走钢丝,玩弄局部争端示硬对抗、又能防大局关系失控的把戏,旨在对冲和抑制中国崛起带来的权益变动,还会企图以日美同盟及多边外交来制约中国。当然,这也只是他一厢情愿的如意算盘而已。

  美国副总统拜登7月26日会晤同在新加坡访问的安倍晋三时强调,应采取步骤,缓和东海紧张局势。西方一些媒体近期也称安倍是“威胁制造者”(《时代》)、 “在东亚掀起风波”(NBC),“安倍经济学是世界经济新风险”(《经济学人》)。安倍自7月17日就钓鱼岛问题连续发表强硬言论后,美国主流媒体也强烈反弹,纷纷指出,安倍极不寻常地前往冲绳的外围岛屿,已将舆论的战场拉到了中日领土争端的前线。可见,由“麻烦制造者”疾速升级为“威胁制造者”,这几乎已成国际社会共识,正是基于安倍近期出格的种种言行。纵然是亲日派或重日派较为支持安倍的美国,舆论也不断发出警告,批判“日本迈向军事复活”,呼吁警惕 “安倍民粹主义”。《纽约时报》文章指称,尝试修改宪法让日本保持正规军而不是自卫队,必将激怒中国,并导致地区安全架构发生进一步巨变。

  安倍第二任期在对华姿态上表现出言行不一的纠结和矛盾,不但早已大大抛离了他首次当选首相任内于2008年10月访华时的承诺,也违背了当年10月8日发表的《中日联合新闻公报》精神。他在一系列出位言行之后,又于2013年7月26日呼吁尽快举行日中两国领导人峰会或外长会晤,并称“两国之间的会谈不应有任何预设条件”,显得虚伪且又咄咄逼人。中国当局和国际社会自然不会任由他摆布,必会做出相应的反应甚至示警。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