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港媒载文评严祛四风:中共必须再次“进京赶考”

2013年07月31日 10: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视频:习近平参观西柏坡:“两个务必”意义深远  来源:中央电视台

  中新网7月31日电 香港《大公报》今日刊文《中共必须再次“进京赶考” 》,该文指出,习近平再提“进京赶考”,是为中共在当今能否成为合格的执政党,出了一道严峻考题。只要中央带头严祛四风,群众认真监督责无旁贷,有望使执政党“再次赶考”获得好分数。

  文章摘编如下:

  7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纪念馆,鲜花铺就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八个大字分外引人瞩目。他对县乡村干部和群众说:“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笔者以为,习总书记再提“进京赶考”,是为中共在当今能否成为合格的执政党,出了一道严峻考题。

  迎接使命 接受挑战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普普通通一句话,今天听来格外震耳。因为中国执政党的许多干部党员,已不记得这句话。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如果说“背叛”有些言过其实,那么“背离”可谓恰如其分。因为确实有许多党员乃至高官,已经忘记了过去。

  曾记否,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曾在西柏坡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发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史称“两个务必”号召,西柏坡成为中共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说“进京赶考”。可以说,中共从这里走向新中国。

  60余年逝去,弹指一挥间。中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伟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执政党的“赶考”远未结束,面临“再次赶考”的严峻局面。习近平与西柏坡父老乡亲座谈时,开门见山地说“围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请大家有啥说啥。”

  笔者以为,执政党若不彻底祛除“四风”,就不可能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就会失去执政基础。

  习近平在西柏坡提了四问:“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两个务必’,主要基于哪些考虑?我们学的还有没有不深不透的?‘两个务必’耳熟能详,但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能不能深刻领会‘两个务必’,使之更好指导当前党的建设?今天如何结合新的形势弘扬?”总书记的深沉思考,目的在于“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

  笔者记得,当年黄炎培直问毛泽东:“所谓‘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笔者也记得,郭沫若发表《甲申三百年祭》,阐述了明末义军首领腐化陷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丞相牛金星“大轿门棍,洒金扇上贴内阁字,玉带蓝袍圆领,往来拜客,遍请同乡……”生活腐化、乐而忘忧,是李自成失败的重要原因。

  笔者以为,从黄炎培提出“政怠宦成”、“人亡政息”到郭沫若所写“大轿门棍”、“玉带蓝袍”,都与习近平提出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意出一辙。“四风”不除,必蠹蚀执政根基。

  以史为镜 严祛四风

  《人民日报》日前发表“常自砥砺‘名利观’”文称,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笔者观今日之“四风”、之贪官,又有哪个不是为“利”所惑?从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白居易“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皆古人对“利”之慧智。今天有些官员,竟是一刻不甘“寂寞”,白天竞逐名利场,夜来沉醉着温柔乡,以致“四风”日盛。

  习近平指出,重要原因是“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为此,他提出严祛四风“六点”:一是“两个务必”从领导干部做起;二是中央政治局带头改进作风,给全党作好表率;三是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以上率下;四是共产党最讲“认真”,只要我们动真格抓,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五是各级领导干部雷厉风行,说到做到,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六是群众也有责任,就是多提建议、认真监督,责无旁贷。

  笔者以为,只要中央带头严祛四风,群众认真监督责无旁贷,有望使执政党“再次赶考”获得好分数。(作者为资深评论员 陈 群)

【编辑:吉翔】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