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港刊:中国新城镇化要有深度 社会结构将更匀称

2013年08月09日 11: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8月9日电 最新一期香港《亚洲周刊》刊载文章指出,中国在努力推进新城镇化,应主要聚焦在“新”和“深”上面。可以相信,中国的新城镇化必将改变中国原有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和阶层结构,从而让中国的社会结构更匀称。

  文章摘编如下:

  城镇化的过程是由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迈进的征程。自1978年以来,中国以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城镇化水平,迄今城镇人口已超过了乡村人口。近来,中国在努力推进新城镇化,也有人说要开展“深度城镇化”。“新”和“深”都为城镇化提出了难题。

  一、在计算城镇化率时所统计的城镇人口,虽为城市常住人口,但不都是市民,只能算“半城镇化”。

  二、两亿多进城务工人员处于“进不来,回不去”的境地。

  三、城镇化决不是要把大城市特大化。特大化的城市最发达,但未必最宜居。

  四、城镇化的重点应当放在变乡村为城镇。这样既可以实现城镇的均衡分布,又可以缓解大城市的压力。一般说,一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周围应有十个百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在百万人口城市的周围应当有十个十万人口的城镇,才能宜居,才能良性互动。而要做到这样,广袤的西部该兴起多少城和镇?

  五、城镇化的目的是发挥集约化的优势,我们的城市在产业结构、布局和流程、协作上还大有潜能可挖,大有文章可做。

  六、大中城市也有城中村。它们是刚“摘掉乡村帽子”的城镇。村里虽然多数不是外来人口,但是在社会服务方面尚低于市中心的市民。因此,对大中城市来讲,自身也有个深度城镇化问题。

  七、在努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时,不仅要关注户籍,而且要关注城市文明素质的培养,加快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更新。城市文明并非全盘否定农耕文明,相反地要吸收农耕文明中的勤劳节俭、朴实诚恳的长处。

  八、城镇化就是社会流动。流水不腐,人口流动是好事情,但是处理不好,流动性也会带来不稳定性。因此,在关注社会水平流动的同时,还要关注垂直流动,关注新市民社会地位、社会声望的提升。新老市民要互帮互学,融为一体。

  九、在正面弘扬城镇文明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城市无不有城市病: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犯罪率、精神病发病率比农村严重,以及“一墙之隔互不往来”的社会隔离加剧等等都是城市病。城市病并非不治之症,可是城市病多发还会引发城里人下乡的“逆城市化”现象。

  十、城镇的万丈高楼是平地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城镇化中要节约用地,防止占地上的贪大,严守土地底线。要统筹非农人口转移的力度、速度和方位,确保资源承载力的底线。中国人的吃粮不能主要靠进口。要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避免把农民边缘化、农村空心化。

  十一、要严守土地底线,就要明晰各类土地,尤其是农村耕地的所有权问题。如何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听证权、参与权、谈判权、发展权?要不要考虑开发后所带来的“级差地租”?土地的征收补偿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征地的费用如何计算?补偿后集体和个人如何分成?怎样防止克扣和截留?

  十二、在关注农村空心化的同时,还要看到空心化的农村并非真空,那里驻扎着“993861”部队,这就是:老人、妇女、儿童。

  承认城乡二元结构,不是要巩固二元结构,而是要缩小甚至消灭二元结构。可以相信,中国的新城镇化必将改变中国原有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和阶层结构,从而让中国的社会结构更匀称。社会结构的匀称才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基石,或者说是“源头”。 (邓伟志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