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港媒记者看北京:前门叫卖声留住老北京记忆

2013年11月26日 10: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1月26日电 香港中通社24日发表文章称,在老北京看来,一声声吆喝有着春夏秋冬和北京城的味道,但目前在世的老北京叫卖艺人越来越少,年轻人更偏爱潮流和时尚。老北京叫卖艺术团艺术团团长孟雅男希望政府能够给予更多的扶持,“把老北京的声音留住。”

  文章摘编如下:

  “磨剪子嘞——锵菜刀”,一声声字正腔圆的叫卖声在北京已很少能听见,那些胡同里长大的老人们愈来愈怀念充满京味儿的童年。如今,只有到了前门商业街的老字号门口,才能听到“正根儿”的吆喝。

  郭振明老先生今年已经74岁了,每天傍晚时分,他都在前门鲜鱼口大街的烤肉季前面吆喝招徕顾客。有时候碰见比自己年岁还大一些的老人坐在轮椅上,便一声京腔的“老哥哥嘿”喊着,顺道帮忙推一推轮椅。

  鲜鱼口大街一溜排开仿清末的建筑,窗口招摇着许多老字号的旗帜,像烤肉季、东来顺、永丰莜面这些老店门前,都请了像郭振民这样的叫卖艺人在午饭和晚饭时段吆喝揽客。他们身着华丽的长袍马褂,还戴着瓜壳儿帽,配上京韵十足的吆喝,很容易吸引来往的游客。

  从前的北京胡同密布,小贩们想要售卖出商品,只能靠一嗓子吆喝,才能让顾客听见。如今,在老北京看来,一声声吆喝更有春夏秋冬和北京城的味道,离不开当时的风俗与历史的细节,这也是老北京叫卖最鲜活的部分。

  郭振民边吆喝着边告诉记者其中的老北京风俗,“嫩了芽的香椿哟”,标志着仲春的到来,卖香椿的人多是臂上挎一小篮,篮底铺块湿布,篮上盖块湿布,用马莲或细柳条绑的一小捆一小捆的香椿摆放其中。

  当听到“臭豆腐,酱豆腐,韭菜花,酱黄瓜”的吆喝声时,人们就知道金风送凉、暑气全消的季节到了。“炸面筋来,熏鱼哟”刚吆喝完,“坛肉,扣肉,米粉肉”又起,隆冬已至。

  郭老先生祖上三代都在北京郊区卖菜为生,“十四样菜一口气吆喝完,爷爷父亲和我都靠这个维持生活,现在孩子们都住在城里有自己的家庭,到了下一代就失传。”

  于是,郭老加入了老北京叫卖艺术团这个民间团体,想要和年轻人一起把老北京叫卖传承下去。

  艺术团团长孟雅男作为年轻人中的“异类”,对叫卖感兴趣还是因为专业:“我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曲艺,接触到侯宝林的相声里,比如《卖布头》、《买卖论》都涉及到叫卖,这就想请个老师好好学一学。”

  2005年,孟雅男拜老艺人张振元为师,每天绕着天坛吆喝开了:“老师唱一段,我就学一段,刚开始的时候很枯燥,左耳听,右耳冒,等到给老师做吆喝磁带的剪辑时,才真正喜欢。”

  在这个年轻人的组织下,叫卖老艺人聚拢在一块儿,开始四处表演叫卖艺术,一时间火遍京城大大小小艺文剧场,更有不少老字号来邀请老艺人热场,京腔京韵重又飘荡在北京城的街巷。

  然而,维持8年的叫卖艺术团最近面临解散危机。尽管2007年老北京叫卖作为一项民俗,被列入了《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由于资金不足,艺术团靠近二十位年近七旬的叫卖老艺人苦苦支撑,自掏腰包,集体集资购买服装制作叫卖道具。此外,后继无人也是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

  82岁的崔燕民在寻找传人,却一直没有寻到。他想找个学生全部学会、传承他上百段的叫卖,却没有人能学下去:“难道老北京叫卖这一民俗文化,以后只能在博物馆里欣赏到了么?”

  孟雅男的两位老师张振元、张桂兰已经去世,在世的老北京叫卖艺人越来越少。“年轻人更偏爱潮流和时尚,老北京叫卖都是老人传老人,一去世,就没有了。”孟雅男担忧地说,他希望政府能够给予更多的扶持,“把老北京的声音留住。”(庄恭百)

【编辑:丁文蕾】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