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媒:外交首捷 克里时代终于来了

2013年11月27日 14: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1月27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27日刊载专栏文章指出,美国国务卿克里上台后,即以恢复以巴谈判和解决伊朗问题为两大首要目标,在近日对伊朗的谈判中,克里建立了突破性的战果,可以说他在美国外交领域的时代来到了。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有句老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对约翰‧克里(John Kerry)而言,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不当总统,就做国务卿”!2004年大选,意外输给小布什之后,克里只好继续当麻州参议员。 2008年奥巴马竞选总统时,他很早即支持这位他曾提拔过的黑人稚嫩参议员,他选他在2004年民主党大会上发表政纲演说,一鸣惊人,全美才知道有奥巴马这号人物!克里以为奥巴马会感恩,邀他当国务卿,结果,奥巴马挑中了老对手希拉里,失望的克里只好又乖乖继续当参议员。

  2012年大选,奥巴马连选连任,希拉里早已表示不做了,克里的希望又来了,但白宫传出消息说,奥巴马看中了驻联合国大使苏珊•赖斯填补希拉里的位子。就在克里暗自叹气可能一辈子与国务卿绝缘时,倒霉的赖斯被利比亚班加西4名美国外交人员丧命事件波及,共和党参议员怒火冲天地要追究赖斯为什么在事件过后在各大电视台表示与恐怖分子无关。脊背本来就不硬的奥巴马,面对共和党的无理取闹,不敢硬碰硬,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克里出任国务卿。

  苦等多年的克里,终于实现了愿望,这位越战老兵而且有战功的政坛老手,在心里发誓要好好表现,做一个有建树的国务卿。他上台前,跑去访问仍在世的每一个国务卿(共7人),请教他(她)们的经验,以便取法乎上。克里说他最心仪里根时代的的国务卿舒尔茨。

  即将过70岁生日的克里,想到摆在眼前的外交烂摊子,颇有时不我与之感,他必须把握时间尽快找几个外交突破点,创造契机,建立战果,否则2017年1月20日下台时,他将成为一无建树的国务卿。6国(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德国)与伊朗在日内瓦达成的初步核协议,就是克里上台后首传捷报的表现。这项协议的重点是伊朗同意暂时部分铀浓缩活动半年,美国则同意放宽对伊朗总价约70亿美元的制裁措施。6国和伊朗在这段时间将继续谈判,以期达成长远协议。

  伊朗愿意和6国握手言欢,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伊朗遭经济制裁后,民生凋敝,老百姓日子难过,石油没人买,国家没有收入,连卫生纸都缺货;二是温和派的鲁哈尼当选总统后,决心要和6国(其实主要是美国)打交道,为伊朗寻找生存空间,扬弃过去当政者所走的强硬路线;三是每次谈判陷入僵局时,北京起了缓和作用,而使谈判继续进行,因中国立场最超然,获伊朗信任。

  《纽约时报》外交专栏作家汤玛斯‧傅立曼,虽是犹太裔,但他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问题的立场公正。他认为日内瓦初步协议是卡特时代的大卫营协议和伊朗人质事件以来,最重大的外交突破。日内瓦协议虽仅表明伊朗暂停浓缩铀活动6个月而已,但这是一项正面的协议,对中东、对波斯湾、对全世界都有益的外交成就。

  唯有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暴跳如雷,他一向讨厌奥巴马,奥巴马也不喜欢他,协议达成后,奥巴马打电话给他,两个人的语气如同冰霜。内塔尼亚胡一直想要用武力(导弹和长程轰炸机)摧毁伊朗的核设施,但大部分以色列军方和情报高层人士都对动武的效果表示怀疑。

  以美国(其实是克里)为主的6国力主以外交方式而不是用武力与伊朗取得和平协议,是对的,也是可取的。克里上台后,即以恢复以巴谈判和解决伊朗问题为两大首要目标,伊朗问题可以用快跑冲到终点,但以巴谈判不仅旷日持久,且处处布满暗礁,极难克奏肤功,以色列的顽强是有名的,在谈判期间,以色列宣布在原属巴勒斯坦人的占领区兴建大批住宅,这样的谈判如何谈下去呢?

  雄心万丈的克里,一心要做个一流国务卿,要在美国外交史上留名,他还有3年时间完成他的理想。希拉里以前第一夫人身份做国务卿,仆仆风尘世界各地,作秀外交远多于实质外交;她又不敢太冲、太大胆,因她的眼睛一直盯着2016年大选。克里的时代终于来到了!(林博文)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