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华报:剔除层层物欲 用“心”过节焕精神

2013年12月25日 13: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当地时间2013年12月15日,美国华盛顿,奥巴马与妻子米歇尔以及两个女儿玛利亚和萨莎在国家建筑博物馆内参与圣诞电视节目的录制,一家人其乐融融。期间奥巴马与打扮成“小矮人”的孩子们互动。  

  中新网12月25日电 美国《星岛日报》24日社论称,从西式的平安夜、圣诞日,到中国传统的冬至、春节,无不是合家团聚、祈福迎新的欢聚时刻。人们在忙于购买礼物犒劳自己、答谢亲朋的同时,莫忘从这些节日的源起及内涵中,汲取一份支撑生活之义的精神动能。

  文章摘编如下:

  一年当中,各类从西式到中式的节日、纪念日,粗粗一算已超过十个。这些特别的日子将一年的光阴连缀成串,其间蕴藏的种种来历与涵义,本身即是一部缩微版的文化史乃至人类进步史。

  中国传统的农历冬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黑夜最长之日,古时人们在劳作整年后,于此一时节“安身静体”,为的是在秋获后安度寒冬,休养生息;而像农历七七日的“乞巧节”,家家户户年轻的女子,于“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之际,都得“穿尽红丝几万条”,向织女乞求一双善工的巧手……这些节日的来历与习俗,均体现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

  在某些特定时刻,一些节日或者纪念日,还能以其特有的内涵感召,回答或启迪人们去思考、领悟有关“我从何处来,欲向何处去”的人生大问。

  然而,无孔不入的商品经济大潮之下,这些节日或是纪念日,近年早已被物质化、表像化,沦为商家推销产品的噱头。

  人类社会自二战以来,大多数地区的生产力获得空前提高,物质供应远较七十年前丰富,科技进步亦一日千里,相关产品开发所带来的眼、耳、口、鼻等种种享受,亦以前所未有的强力,刺激人们的感官。从3D技术随电影《阿凡达》迅速席卷全球,到网络步入4G时代,再到纽约餐厅的大厨以顶级食材喂鸡以供人食用,在在激发人们的购买或体验欲望,逢年过节,更会引逗起浪高一浪的消费热潮。

  人们于一年辛苦奔忙之后,适当地享受生活无可厚非,这也符合一些节庆日的习俗。试想,若没有快活的圣诞老人带来藏在袜子里的惊喜,孩子们的圣诞节将多么无趣;失去了美酒、彩灯与歌声的新年倒数,又将显得多么寂寥。

  对恪守传统、重视年节的华人来说,为长辈准备礼物,是应尽的孝心,看到孩子拆礼物时的雀跃,更是为人父母难得的满足。不过,如若沉湎物欲,或深陷于琐事缠身,则心灵平衡难免会被打破。

  于辞旧迎新,享受生活的当下,剔除层层包裹的物欲,还原节日或纪念日的本真,用“心”过节,进行一番静空心灵的自我省思,远不仅仅是给自己作一次精神给养。

  今天的人们,在享受劳动节的假期和派对时,可还记得百多年前的纽约工人,走向街头维权时“劳动创造一切”的吶喊?又可曾记得“面包与玫瑰”的女性呼声?正是这一段段的风云故事,成为今日社会达致相对平衡的助推力,了解并记住这些,才能更明了当下的生活的来之不易。

  至若能像许多被后人作为节日加以纪念的伟大人物那样,于自我省思之后,能起而立行,在为社会奉献一己之力中寻得自我价值,则是更高人一筹的境界了。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