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港报:城镇化战略抓大放小 力破贫民窟宿命

2013年12月26日 13: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2月26日电  中国全面放开小城市的落户限制,同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成为外界关注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焦点。香港《大公报》援引中国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观点指出,这种渐进式的变革是中央考虑既有利益结构和关系后的现实选择。

  文章说,创下全球大规模人口迁移和城市兴盛记录的中国,眼下正处于如何突破制度“惯性依赖”,寻找未来发展道路的历史节点。李铁说:“这些年过于急躁地大拆大建,中央领导为此感到困扰,想矫正纠偏降低风险,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中央今次特别提出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城镇化,在李铁看来,这充分考虑到了大城市居民心理状态。“这些年随着政府更多的公共投资转向城市,城市居民所享受的福利远远高于农村,固化了城市居民利益关系,进而形成了强烈排外心理。如果大量农民进入大城市,肯定造成大城市既有固定居民的心理排斥。”

  李铁分析说,外界往往认为大城市房价高导致生活成本高,但事实上,大部分流动人口并不购置住房,反而享受大城市公共资源产品价格低的福利,“为了保证城市稳定,大城市水电公交天然气价格的改革相对滞后,基础设施供给存在大量福利补贴,这类补贴吸引了很多外来人口。”

  “放小”打造舒适生活

  与此同时,大城市管理者所面临的压力也令中央不得不严格控制人口规模。李铁说,“城市爆炸性增长,直接产生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问题。”

  一方面是不能让大城市继续膨胀固化成利益集团,一方面则是引导农民有序进入小城镇生活,这一举成为决策层属意城镇化变革“抓大放小”的发展思路。事实上,此种变革信号早有迹可循。今年李克强履新国务院总理后,首次到江苏调研时就直言,“小城镇建设好了,甚至比大城市生活得舒适方便。”

  李铁说,按照经济和市场规律,在现有资源分配格局下人口流向大城市寻求就业的趋势不可避免。至于如何推进小城镇的发展,他就认为小城镇的管理者要寻求政府管理体制和观念等自我变革。

  以人为本破贫民窟宿命

  前几年大热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让人们看到大都市繁华背后的阴暗面,对于中国即将开展的新一轮城镇化,有人言之凿凿称将产生大量贫民窟。李铁分析说,“这种臆测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李铁看来,目前自由迁徙已在中国实现,只不过流动人口没有享受到迁徙后迭加在户籍上的福利和公共服务。

  李铁表示,中央会议提出城镇化要以人为本,就是要重点解决农民进城以后的公共服务问题,“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合理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又进一步解决公共服务问题,这是中国推进城镇化长期明确的战略目标。”

  那么,中国未来是否会出现大面积的贫民窟?李铁说,有三条原因令中国不会出现类似印度以及拉美国家的大型贫民窟。第一,在目前大城市没有完全放开落户限制的情况下,流动人口的举家迁徙行为受到影响。第二,有别于巴西公地三不管的状况,内地国有土地管控严格,流动人口集中迁徙不存在空间和条件。第三,不少进城务工的农民在故乡都有自留地,再加上中国乡土传统文化特性,决定了流动人口会理性衡量机会成本。

  “中国流动人口最重要的特点是他们在城市均有就业,而不会是盲目向城市迁移。他们在老家也留有宅基地,意味着不会马上沦落为无家可居者,在城市遇到困难都留有后路。”李铁说。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