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澳门日报:“雪龙”救援展现国际互助精神

2014年01月08日 12: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1月7日,澳大利亚海事局发出感谢状,对中国“雪龙”号科考船成功营救在南极遇险的俄罗斯籍“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上的52名船员表示衷心感谢。中国驻澳大使马朝旭当日前往澳海事局进行工作交流时,该局代理局长米克·金利当面递交了感谢状。中新社发 中国驻澳使馆 供图  

  中新网1月8日电 《澳门日报》8日刊载社论《“雪龙”救援展现国际互助精神》,文章指,中国的南极科考从“长城站”的建设开始,就与南极紧密连在一起,成为南极科考大家庭的必然成员。是次“雪龙”号能够把宝贵的科考时间用在救援同行上,足以说明中方本着合作的愿望来勇于承担责任。

  文章摘编如下:

  近日发生在南极的连环受困和救援行动逐渐成为热点大事,引发全球媒体关注。中国“雪龙”号科考船先是长途驰援被困的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以直升机来回转运船上受困的52名乘客。继而“雪龙”号被浮冰困住,国家主席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国家海洋局迅速成立“雪龙”号脱困应急工作领导小组,部署脱困措施,终于在7日傍晚驶出乱冰区,进入清水区航行。在“雪龙”号被困到自救,始终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

  新年伊始,冰封的南极因为一场如好莱坞大片的国际救援行动而牵动世人的心。

  去年圣诞节,俄罗斯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被困在南极冰海,法国、澳大利亚、中国破冰船接到求救信号后赶赴施救。由于冰面条件恶劣,三国破冰船均无法靠近求救方,随后中国破冰船派出直升机,成功将52名受困者转移。然而,救援结束后的“雪龙”号因天气突变而被浮冰围困。在这一连串的遇险和救援行动中,中国“雪龙”号科考船扮演了当之无愧的主角。

  “雪龙”号科考船肩负着前往建立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的任务,但收到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受困求救信号后,放下手头的工作和任务,即义无反顾前往出事海域,以其科考船的能力去“破解”已锁困俄船多天的坚冰,面对的困难和风险可想而知。

  “雪龙”号本身的设计只是作为科考用途,不是专责的破冰船,加上科考队并非专业的搜救人员,接到求救信号之后,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整个科考队的作为实在难能可贵,虽未能救出整艘被困的俄罗斯科考船,但船上的“雪鹰”号弥补了澳大利亚“南极光”救援船无带直升机的缺憾。“雪龙”号救了人,惟在回撤过程中却使自身陷入困境,恰恰表明这次救援的艰难与危险,被困不是尴尬,而应报以掌声,“雪龙”号的表现和精神应受到世人的敬重和学习。

  “雪龙”号救人后,一向喜欢挑骨头的美英等西方国家,都对此次救援给予了高度评价。俄罗斯科考船负责人对中国的救援表示感谢,并评价称:“完成了让人难以置信的救援”、“行动有效、快速、有条不紊”、“中国的努力是国际合作的典范”。

  澳大利亚海事局7日亦发出感谢状,对中国政府、“雪龙”号科考船、“雪鹰12”直升机成功营救在南极遇险的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上的52名人员表示衷心感谢。一名获救者直称“中国人是英雄”。

  这次救援既体现了中国人良善、友爱和互助精神,绽放出人性的光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对“雪龙”号的支持始终是全心全意的。习近平在重要指示中就指出,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船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冒着极大风险,成功完成对遇险俄罗斯籍客轮的救援行动,为祖国和人民争得了荣誉。他并要求各有关方面协调配合,指导帮助他们脱困,确保人员安全。经过多番的尝试,“雪龙”号终于在7日下午6时驶出乱冰区,进入清水区航行。

  是次中国南极科考队无论是参加救援还是被救援,都因为是南极科考大家庭的一员。在南极的科考活动中,合作救援并非单独事件。由于南极每年只有半年的时间适宜人居,各国的科考站与基地或者海岸线相距甚远。

  二十一世纪以来,南极大陆上的各国科考站就多次相互合作,救援在站内生病或者出现意外的科考人员。在近年来的一些小范围国际合作救援中,也有中国科考队员参加的身影。尽管“雪龙”号是次回撤被困,同样会得到其他国家的救援和帮助。这样的良性互助和合作,除有助推动南极科考更多国家合作之外,也让中国在这种国际合作和救援行动中说话的份量,令行动更有号召力。

  中国的南极科考从“长城站”的建设开始,就与南极紧密连在一起,成为南极科考大家庭的必然成员。由于南极科考地处严寒地区,时间性非常强,科考船往往要争分夺秒,一旦错过科考最佳时间,就要明年“请早”,代价难以估算。是次“雪龙”号能够把宝贵的科考时间用在救援同行上,足以说明中方本着合作的愿望来勇于承担责任。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