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报:整合两岸产业链 方可走出僵局

2014年01月09日 14: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月9日电 台湾《旺报》9日社评称,经过20多年发展,两岸经贸已从起步期、成熟期进入转型期。大陆经济已进入转型期,制造业发展成熟,台商开始面临成本上涨与竞争的压力,也需要转型。两岸官方与台资企业本身都需要慎思转型策略,找出最佳决策。社评呼吁台商在大陆最大的优势是“合作”,只有寻求合作才能扩大优势,稳固产业链中的地位。

  文章摘编如下:

  转型问题,大陆台商大多有两种应对方法:一是继续“西进”,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大陆西部转移,或者把工厂迁往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其二,改变投资结构,减少过去占主流的加工制造部分,转而向制造终端产品、服务业转移。

  平心而论,这两种方法都是顺应市场规律的选择,但各有缺陷。大陆西部人力资源较差、交通不便,简单转移可能带来较多的外部成本,不利全球竞争。而改变投资结构看似简单,却会发现新的领域已有来自全球的竞争者,在西方跨国公司面前,台商的优势实在有限。

  台商在大陆真正的优势是什么,或还有没有优势,确实已经到了必须重新思考的时刻。我们认为,台商在大陆最大的优势是“合作”。当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产业分工,台商需要从产业链的角度思考未来发展。台湾作为一个小而美的经济体,在一些领域具有优势,但由于体量较小,只有寻求合作才能扩大优势,稳固产业链中的地位。

  在制造业方面,台商应该努力向产业链的上游转型,向大陆企业提供核心技术。过去,台商主要担任产业链的中端角色,由发达国家提供技术、创意和设计,台商在大陆建厂加工,最后出口。随着大陆本土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两岸制造业结构从趋异转向趋同,台商只有走出加工制造的红海,才能有更多利润。

  服务业领域,台商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但由于缺乏通路及本土资源,更需要与大陆企业合作。大陆许多企业拥有资源,希望进入高端服务业,但缺乏品牌技术与创意团队,正所谓“有求无市”。和西方企业相比,台商虽然体量较小,但两岸文化同源、思考模式接近,在产品与市场策略规划、管理、外部沟通与公关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不过,我们要看到,这种优势会随着跨国企业本土化而迅速消失,台商必须加快步伐,把握大陆服务业起步的时机。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两岸产业合作不能只停留在分工,还需要深度整合。例如在LED芯片生产过剩情况下,两岸可以透过相互参股,进而协调市场策略,避免恶性竞争,形成“合则两利”的全盘产业链,不但对两岸有利,更可提升LED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两岸服贸协议》与“货物贸易协议”若能在今年完成,将更大程度消除产业整合的人为壁垒,为两岸共同打造世界品牌建立基础。

  不过,由于选举将届,台湾内部对《两岸服贸协议》及后续“货贸协议”与“投资协议”的政治对立已愈来愈尖锐,两岸经贸关系是进或退,面对来自经济面与政治面的双重压力,更增添了不确定性。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