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报:日本自食恶果 与华“政冷”拖累经贸关系

2014年01月23日 11: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月23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3日刊载《中日“政冷”拖累经贸关系》一文,文章指,由于中日两国政治关系热度下降,双方的经贸关系也开始受到严重干扰,长期存在的“政冷经热”局面已不复存在,如果日本的冒险行为进一步触怒中、韩,进而影响东亚经济合作的话,日本国内的经济问题可能会出现更大的问题。如果那样的话,东亚各国的经济实力对比,可能会进一步向着不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和日本两个东亚大国之间的政治关系正变得越来越糟,近年来两国之间久已存在的钓鱼岛领土争端愈演愈烈,在日方宣布“国有化”钓鱼岛之后,中方不仅针锋相对,向联合国提出中国东海大陆架的延伸划界,更在数月后首次划设涵盖钓鱼岛的东海“防空识别区”。

  同时,双方军方和行政执法部门都增加了在这些争议区域周边的活动和存在。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原先较少受政治关系影响的经贸往来,最近一年也开始受到严重干扰。长期存在的“政冷经热”局面已不复存在,受经济发展左右的中日政治关系,终于开始反作用于双边经济关系,中日政治、经济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正日渐浮向表面。

  其实,从本质上看,两国政治关系的不断恶化,有其经济上的深层次原因。如果说两国的钓鱼岛争端尚且有现实的领土、领海利益作为物质基础,近期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打破禁忌,突然参拜触动中、韩两国敏感神经的靖国神社,无疑是一件令中日关系雪上加霜、且对日本现实国家利益没有任何益处的举动。连日本的老盟友美国都坐不住了,明确表示对安倍此举感到失望。为何日本外交近年来在偏离理性的方向上越走越远,不必要地趋向偏激和强硬,表面上看是和日本国内政治势力右倾化和民族主义情绪加强有关,但实际上是与其历史上的地缘竞争对手——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对比所出现的严重失衡密切联系。

  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日本经济的停滞低迷),是造成两国政治关系不断走低的根本经济原因。在中国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正通过加强经济手段来实现外交战略目的,利用经济优势来惩罚政治关系恶化的国家,对外政治与经济政策脱钩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中日关系走低 始于经济此消彼长

  中日两国在1970年代初恢复外交关系后,双边关系并不是一直非常差。相反,在整个1980年代,因为冷战战略和经济合作的需要,无论是日本对华还是中国对日的态度,都是相当友好的。为了帮助中国早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日本提供了大量的优惠贷款和技术、设备援助,两国人员间的交往也日益密切,中国大量的企业界和政府人士,到日本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当时两国在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方面相差悬殊,日本处在遥遥领先的位置,但其希望利用当时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强大影响力抗衡苏联,并扩大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当时中日两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基本处在一个平衡状态:中国是政治上的大国,但在经济上比较弱;日本是经济上的大国,但在国际政治中还算不上一个“正常国家”。

  在这样互有所长、互相依靠的心理环境下,中日关系基本处在一个良好发展态势之中。虽然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也曾在1985年参拜靖国神社,中日之间也有教科书事件,但总的来讲没有影响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两国关系的总体健康态势。中曾根参拜后的10年多时间里,再也没有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其间中日关系相对稳定。对于当时的日本民族主义政客来说,主要外交矛头指向了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都占优的超级大国美国。这其中以石原慎太郎的《日本可以说不》反映得最为典型,崛起中的日本视对美国的军事依赖和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为民族主义情绪的主要宣泄对象,中国由于和当时日本的经济差距较大,而没有成为日本国内最吸引眼球的外交议题。

  进入1990年代以后,中日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巨大变化。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使得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日本的发展并没有沿着《日本可以说不》一书中的轨迹超越美国,反而遭遇了两个“失去的10年”。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邻国中国经济在1992年市场经济改革以后发展迅猛,与日本差距日渐缩小,尤其是中国经济崛起的速率,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明显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东亚经济出现了“双速增长”,即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日本经济的低速增长。

  由于日本在与中国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日占下风,人民生活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降,因此日本国民在199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出现焦虑情绪。这样的国民心理状况,为本国政客操纵历史问题和领土纠纷来赢得选票提供了环境基础。1996年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再次参拜靖国神社,立刻引发两国关系的轩然大波。进入新世纪以后,小泉更是不断参拜靖国神社,中日政治关系正式进入冰冻期,1980年代两国关系的黄金时期一去不复返。然而,在小泉时代,中日经贸往来仍发展迅速,在东亚产业链整合的大背景下,两国政治上交恶并未过多影响到经济上的相互依赖。

  各届首相无力改变失衡

  小泉的不断参拜,并没有改变中日经济地位逆转的根本态势,这种趋势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反而呈加速发展。中国在2000年的时候,国内生产总值(GDP)还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但仅仅过了10年,到2010年的时候,中国的GDP就超过了日本,正式成为世界第二。根据日本媒体报道,到2013年底,由于日元的大幅贬值,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反超日本一倍。日本不仅没有像1980年代期望的那样,成为世界舞台上的政治大国(日本一直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来摆脱二战战败国阴影,但却没有成功),反而现在连经济上的优势也在不断丧失,近邻中、韩正在快速赶上。

  这种东亚经济格局的不平衡发展,不仅小泉无力改变,其后如走马灯替换的各届首相也都束手无策。在日本国内改革停滞、经济低迷和邻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再次执政的安倍决定吸取前一次任期内的教训,放手一搏,在经济和外交领域推行冒险而激进的强硬政策来提振国内人气。然而,这种因实力对比失衡而采取的冒险政策,只会进一步恶化中日两国间本已非常糟糕的政治关系,进而损害日本的经贸利益,进一步削弱其经济实力。

  反观东南亚国家,虽然也和中国有这样那样的政治问题,但总体而言,东南亚国家欢迎并受益于中国的崛起,双边经贸往来突飞猛进,东盟在中国的贸易结构中的地位日渐重要。

  日本虽然在经济总量上已丢失东亚头把交椅的位置,但由于最近十多年的东亚产业链整合,日本经济更加紧密地和中国以及其他东亚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中日间长期存在的“政冷经热”,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反映。

  然而,如果日本的冒险行为进一步触怒中、韩,进而影响东亚经济合作的话,日本国内的经济问题可能会出现更大的问题。如果那样的话,东亚各国的经济实力对比,可能会进一步向着不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陈刚)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