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媒:L型复苏 经济学家和决策者新恐慌的开始

2014年01月23日 13: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月23日电 台湾《经济日报》23日刊载编译文章《L型复苏 新恐慌的开始》,文章指,当今最需要的就是新的分析思维,是这种思维激起经济学过去250年间的重大进步,使大萧条期间出现重大政策突破。缺少上述创新思维使经济学界陷入死胡同,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也因此陷入对L型复苏的恐慌。

  文章摘编如下:

  过去几年,经济学家用各种字母表描述期待已久的复苏。一开始是乐观的V,接着是具挫折感的U,再来是令人绝望的W。如今学界开始充斥深层焦虑,也就是对L型复苏的恐慌。

  前五年虽令人失望,但发达经济体2013年的表现并不差。欧元区技术上来说已脱离衰退,美国失业率下滑,日本历经长期颓疲和大地震的创伤后也开始振作。

  但如果深入观察,我们显然仍徘徊悬崖边。许多国家今年第3季国内生产总值(GDP)出现负成长,不仅希腊和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和捷克也如此。另外,法国和瑞典等国的GDP成长赶不上人口增长,意味人均收入下滑。

  劳动市场也在恶化。截至去年11月止,德国失业人口已连续四月攀升。在工业国家,美国一枝独秀,但今年失业率也还有7%,长期失业占总失业的比重更高达36%,可能侵蚀技术基础,使复苏更形艰难。

  与此同时,日本的复苏仰赖当局注入急需的流动性。但除非安倍晋三领导的政府兑现深化结构改革的承诺,否则日本的成长将昙花一现。

  若干评论家因此开始谈及工业国家长期减速的可能性。

  对L型复苏的恐慌有其合理性。现代科技使新兴经济体的劳工能加入全球劳动市场;如果没有重大的政策创新,可能长期拖累富裕国家的成长。而目前少见创新迹象。

  科技变迁和全球化盛行,使整体经济的本质在过去50年间发生剧变,但决策者的思维没跟上。

  让创业家对开办新事业审慎以对的原因,可能也造成决策者的保守倾向。世界银行(WB)经济学家克拉普尔(Leora Klapper)和洛夫(Inessa Love)撰文指出,金融危机的严重后果之一是创业家不愿开展新事业。新创公司在2004至2007年间稳定成长,但随后锐减。以美国与英国为例,新注册的有限责任公司家数,由2007年的45万家,跌至2008年的37.2万家,到了2009年更减至33万家。

  尽管下降趋势在特别倚重金融市场的先进经济体最为明显,但在这两位作者研究的95个国家,几乎都显现此一变化。背后因素不难理解:人在经济衰退期都较审慎,坚守熟悉领域,回避新计划。

  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也明显有这样的思维。在高度不确定的时代,易坚持熟悉领域、避免创新思维。但因全球经济结构正快速生变,这并非好事。

  经济学家和决策者过度谨慎的迹象是,他们从要求严谨证据,变得厌恶分析创新。制定政策理应尽量举证,但有些未知领域并无前例可循,必须仰赖直觉和理论相结合。抵制无法举证的新政策,将难以突破现有困境。

  要理解这个道理,请先想象有人基于理论和假设,建议实施全新的X政策,但他手上没有X能奏效的具体证据。现在再以Y政策代表“不实施X”。如果没有证据可显示X行得通,显然也没有证据说Y能奏效。所以,如果缺少证据是不能采用X的好理由,那也同样可被视为不该采取Y的好理由。但这将且生前后矛盾,因为不可能既不采用X,也不实施Y。

  抱持这种站不住脚的观念,反映出一种习于现状、阻挠政策创新的倾向。但当今最需要的就是新的分析思维,是这种思维激起经济学过去250年间的重大进步,使大萧条期间出现重大政策突破。缺少上述创新思维使经济学界陷入死胡同,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也因此陷入对L型复苏的恐慌。 (文:Kaushik Basu 译:季晶晶)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