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法华报:中国经济应宠辱不惊 不必大悲大喜

2014年04月21日 11: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视频:人民日报:中国经济结构改革受肯定  来源:上海东方高清

  中新网4月21日电 中国官方16日发布的2014年一季度GDP备受关注。法国《欧洲时报》近期评论文章称,经济转型是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而中国经济能否保持健康、可持续的增速,根本上还取决于决策者们的各项改革方案能否落实。此时需要决策者继续坚定执行既定的政策,保持连续性与稳定性,而市场本身也应“宠辱不惊”,而勿“大悲大喜”大起大落。

  文章摘编如下:

  在此之前,有人担心中国版“雷曼兄弟破产时刻”或要出现,有人预言“中国房地产开始崩溃”,亦有人直指“中国经济发展动力不足”……面对国际舆论场不少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中国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第一季度经济开局平稳,经济增长没有越出上下限,为市场派出“定心丸”。

  结合他此前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表态“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长期健康发展”,不难看出,李克强掌舵的政府对经济发展显然成竹在胸,将继续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按既定方向推进调控和改革,短时间内不会再有大规模刺激政策。

  那么,中国政府的信心从何处来?

  首先,中国的GDP成绩单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仍是“优等生”。比起欧元区的0.5%、美国的2.6%、日本的1.0%,以及金砖经济体中印度的4.7%、巴西的1.9%、俄罗斯的0.8%,中国GDP数据显然独领风骚。而经济增长本身有周期性,任何经济体都不可能一直保持高增长甚至超高增长,因而,中国经济适当“放慢脚步”符合经济学规律。

  其次,此番中国经济下行属于主动调结构。当中国经济离开超高速发展的轨道,经济发展模式将开始全面转变,过去倚靠高投资和依赖出口的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决策层正在调整发展思路。

  去年底,中国高层下发了通知,改变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方式,不再搞GDP排名。今年以来,各地纷纷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及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还纷纷调低经济增幅。与此同时,互联网经济的兴起,让外界看到了创新在结构调整中的惊人力量,而创新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增长动力的来源。

  当“以GDP论英雄”的时代在中国已成为过去时,国际分析师们似乎更不该只靠GDP数字来读懂中国经济。正如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的演讲所言,经过30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已进入提质增效升级的新阶段。“我们不仅要爬坡过坎,还要行稳致远”。而在这个新的阶段,如何防控风险,保证增长的可持续性,远比眼前微小的增速差异更为重要。

  最后,中国经济仍有发展潜力。不少分析师看好中国的消费市场,的确,放眼全球,再也找不到如此庞大的商机。在世界各地的奢侈品店里,总能看到出手阔绰的华人面孔;在刚结束的清明小长假,中国本土同样人头攒动;每逢周末,许多城市的商场、夜市几乎都人满为患……

  这些鲜活的社会表象,正是潜藏着的、令世界艳羡的经济动力。中国高层提出的改善民生,包括保就业,增收入,以及新型城镇化未来6年“三个1亿人”的巨大拉动,这些不仅让民众生活得更加舒适,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毋庸讳言,经济转型是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而中国经济能否保持健康、可持续的增速,根本上还取决于决策者们的各项改革方案能否落实。特别是一项改革从制定、到执行再到成果显现有一定时滞,此时需要决策者继续坚定执行既定的政策,保持连续性与稳定性,而市场本身也应“宠辱不惊”,而勿“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当中国政府展现了如此自信与坚定时,外界大可不必为7.5%以下的增速而过于不安。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