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报:“古董”档案给人不便 应朝电子化推进

2014年08月14日 11: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8月14日电 目前正是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季节,而媒体最近爆出,每年毕业生的档案费是一笔高额费用,对此,美国《侨报》近日文章称,档案仍如一个“老古董”般,被冰封在一地、囿于纸面,增加了社会生活方面的不便,应该朝着电子化的方向推进。

  文章称,档案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是个“若即若离”的东西:说亲近,它几乎记录了一个人一生的轨迹,但说疏远,很多人一辈子都没亲手翻开过自己的档案。近日爆出的“高额档案费去向成谜、死档比例高居不下”的消息,让社会重新审视这一“古董”制度在当代究竟价值几何。

  文章称,如今,除非是就职于政府机构或国企、事业单位,大部分高校生毕业后,档案就被“打回”户籍地,付费交由人才市场保管。而随着现代社会人才流动的频繁,“人档分离”已成为一种常态,“死档”、“失联档”在一些地方档案保管机构中所占的比例很高。

  如此一来,档案最基本的记录功能显然大打折扣,更遑论以此去审阅一个人的能力与素质。既然这样,为何档案存放者每年还要为此支付存放费,财政每年还要为此规划一笔不小的人力和设备支出,来维护这些鲜少被人调阅的纸质文件?

  文章认为,信息化已经渗透到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发展带来的人才流动也已是不可阻挡,而作为中国人用来考量一个人经历和社会评价的重要凭证,档案仍如一个“老古董”般,被冰封在一地、囿于纸面,不仅是个人轨迹记录的缺失,更增加了工作聘用、公共服务等社会生活方面的不便。

  文章建议,档案管理应该朝着电子化、规范化、公益化的方向推进,比如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尽量把和一个人相关的信息统一归并到一起,做到“人信合一”,才能更好地提高社会办事效率,减少因信息漏洞而造成的监管灰色地带。从纸质档案到个人信息电子化集纳,社会管理创新能否从这一页纸开始?(钟海之)

【编辑:马君豪】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