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港媒:炮制劣质食品已成台湾行业龙头的“专利”

2014年10月29日 14: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视频:台湾又曝黑心食用油事件:疑似新增60多款黑心油  来源:中央电视台

  中新网10月29日电 香港《大公报》29日文章形容称,近月台湾笼罩在“黑心油”的阴霾下,岛内人心惶惶,犹如惊弓之鸟,台湾民众对岛内食用油的信心已经全面崩溃,对于即使经过政府检验、没有问题的油品也不信任。而炮制劣质食品已不是地处偏僻地区的无牌地下工厂的“专利”,而是已成为原本有着良好声誉、有正式牌照、总部甚至设在高级金融商业区的行业龙头谋取非法利润的手段。

  文章摘编如下:

  在早前未证实南侨公司的油品混有劣质油之前,民众就以怀疑的心态要求预防性回收南侨油品,结果两天后卫生部门的检验显示,南侨油品并无问题,相关产品可以恢复出售,但有民众依然坚持退货,也有业者拒绝继续使用南侨油品。可见,台湾民众对岛内食用油的信心已经全面崩溃,对于即使经过政府检验、没有问题的油品也不信任。

  这正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试想:一年内就发生三起问题油品事件,而且涉及的厂商都是岛内数一数二的知名商家,混入劣质油的不法行径均行之有年,台湾广大消费者能够不怕吗?所以才会发生“宁杀错、不放过”的南侨油品乌龙事件。

  台当局已把“黑心油”事件上升为重大安全问题,指示安全部门汇报预警情资,成立“预警会报”,还规划编成专案情报及联合应处中心架构,负责食品安全预警情资统合。虽然岛内这几年频频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但这次惊动到安全部门,可谓前所未有,足见“黑心油”事件对台湾食品声誉打击之大。

  2011年塑化剂事件令台湾食品业损失约150亿新台币,而最近的“黑心油”事件令业界损失高达166亿新台币。塑化剂多用于生产饮料,但食用油则是普罗大众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煮食原料,若是发生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这几年岛内问题食品风波不断,已令外界对“台湾制造”的名牌产生质疑,如今接二连三的“黑心油”事件好比“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令台湾食品声誉扫地。

  最令人震惊的是,在一波又一波的“黑心油”风暴中,主角竟然都是知名大厂:去年被发现以劣质油充当高档橄榄油出售的大统长基是岛内油品第二大供应商;以生产芝麻油闻名的富味乡去年被查出3款黑麻油掺入低廉的玉米籽油;台湾猪油业两大龙头强冠和顶新集团属下的正义近月先后被发现以地沟油和饲料油混制食用猪油。

  可见,炮制劣质食品已不是地处偏僻地区的无牌地下工厂的“专利”了,而是已成为原本有着良好声誉、有正式牌照、总部甚至设在高级金融商业区的行业龙头谋取非法利润的手段。这些年岛内食品业竞争激烈,原料价格攀升,生产成本上涨,一些大厂为了控制成本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冒着赔上数十年良好声誉的风险也在所不惜。

  此外,岛内卫生部门的检验手法和项目不齐备,令业者心存侥倖。上月台湾卫生部门虽然发现强冠以地沟油混制猪油,但在检测过程中,这种“混油”竟能通过检验标准。

  从岛内近几年油品风暴中可以看出台湾在规管食品业方面存在诸多缺失。例如,明知坊间餐厅、食摊产生大量废油,却没有好好监管,以致地下油厂用之混制猪油,再卖给强冠;又如,应禁止生产饲料的厂商同时生产食品,使饲料油不致污染食品。一言以蔽之,台当局应加强源头监控和检验,以免上游原料发生问题,波及下游千千万万的食品加工商。(朱惠怡)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