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媒:中国智库需建智力市场 不能当事后诸葛亮

2014年10月30日 11: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0月30日电 近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并发表讲话,习近平指出,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对此,美国《侨报》分析称,中国智库多数时候充当政府决策的“事后诸葛亮”角色,要发展智库就必须建立以智库为主体的“智力市场”。

  习近平发表讲话,强调中国要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那么,当前中国智库现状怎样,如何才能向“高端”蜕变呢?

  文章指出,今年1月发布的《全球智库发展报告2013》显示,中国现有426家智库,数量居全球第二,在“全球百强智库”中,中国占有六席。中国智库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数量,但却并没有真正发挥出为国家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资源的作用,创造出的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力产品”相当匮乏,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尚未建立起适于智库发展的“生态”。

  智库是一种“智力企业”,要发展智库就必须建立以智库为主体的“智力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智库和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是卖方和买方的关系。美国兰德公司、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等国际知名智库,无不是在这种市场环境下逐步发展、扬名国际的。

  智库创建初期,来自政府和企业的订单支撑着智库的运转,随着这些智库不断发展壮大,他们逐步建立起了自身的生存模式,所生产的“智力产品”也逐步超越订单规定的范围,开始涉及更具前瞻性和国际性的领域。只有发展到这个阶段,智库的国际影响力才“看得见”。

  文章认为,智库概念引入中国较晚,目前的中国智库绝大部分是政府或大学主管的科研机构,独立的民间智库仅占全部智库的5%。这就决定了中国智库根本无法拥有主体地位,智库的运作也不是围绕科研趋势和买方需求,而是为指令所左右,严重限制了中国智库的发展活力。

  文章强调,智库最主要的功能是为决策提供依据,在健全的智库生态下,智库提供的意见应当影响甚至引导政府决策。然而,中国目前并未建立起智库参与政府决策的有效机制,智库更像是政府决策中的点缀,缺乏独立性,多数时候充当政府决策的“事后诸葛亮”角色。

  文章最后指出,说到底,中国智库发展的症结在于当前“智力市场”中政府和智库两者关系没有理顺。只有改变政府力量作为主体的“智力市场”格局,中国智库才能建立起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生存模式,不再依附于政府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其格调才能提升上来,最终走向“高端”。(钟海之)

【编辑:马君豪】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