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京沪同日再现地王 11月京楼市成交量大涨200%

2012年11月29日 09:43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北京、上海两地土地市场同日出现"地王",楼面价均超过每平方米3万元。与此同时,相关数据显示,北京、广州、天津等9座城市上周仅居住用地供应量就高达653公顷,创年内新高。土地市场温度正急速回暖。

  27日,上海黄浦区594(北块)、596街坊商办地块最终以高达3.6万元/平方米的楼面价刷新了今年上海土地市场的最高单价记录。同一天,北京朝阳区农展馆北路8号地块,挂牌出让起始价为20亿元,起始楼面价为3.38万元/平方米,仅就起价而言,也创下国内最高。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直言,地理位置优越是地王再现的关键原因。

  张大伟:这些区域的位置非常优越,本身售价也到了5、6万,甚至7、8万。

  地王出现仅仅是土地市场活跃的一个标志。进入四季度以来,土地盛宴不时上演,地产大佬纷纷现身各地土地市场积极拿地。11月前22天,万科、绿城、招商、保利、富力和金地5家企业合计拿地权益支付价达到110亿元。与此同时,北京、广州、天津、重庆、成都、武汉、长春、南京、杭州等9座城市上周仅居住用地供应高达653公顷,供应量创年内新高。伟业我爱我家集团控股公司副总裁胡景晖表示,由于政府政府需要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年底集中推地已成为一种规律。

  胡景晖:因为今年很多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都不是很理想,迫近年底要算大帐了,多一些土地出让,能够让地方政府弥补下财政收入的不足。年底集中推地,这几年已经是一种规律和现象了。

  土地市场回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现在的温度与08、09年相比还相去甚远。想当年,开发商基本是饥不择食,地块成交时的楼面价比同区域的在售楼价还高,甚至翻倍。而眼下,开发商显得理性很多。

  张大伟:如果用温度形容土地,年初大概是二三十度的状态,而现在基本能达到四五十度,但相比09、10年的一百度差距还还是很大。

  业内人士提醒,年底土地市场正在迎来新一轮成交高潮,应警惕地方政府不断高涨的推地热情与开发商持续膨胀的拿地冲动带动房价上涨预期的形成,顺势推高房价。如今,房价虽然还按兵不动,但是11月上半月北京的新房成交却同比上涨了200%。房地产春天的前夜似乎已经到来。

  2012即将收官,与"勒紧腰带过日子"的2011年相比,今年开发商的日子明显好过许多,包括万科、保利等多家房企都提前或超额完成了年度销售任务。但即便如此,在楼市传统的冲业绩的第四季度,不少开发商仍然选择将手中的存货推入市场,使得11月份再次出现了年底翘尾的行情。北京中原机构数据显示,11月的前18天,北京签约住宅9054套,上海签约住宅10692套,都达到了年内新高,比上月同期接近翻倍。十八大期间,针对成交量回暖的问题,住建部部长姜伟新也作出了回应。

  姜伟新:成交量回升本身说明不了问题,上升的同时还要看房价情况。如果成交量大幅上升,房价也大幅上升,就要提高警惕。我们现在要防止房价过高、过快上涨,防止有投机、投资性的购房情况出现。

  最近,在北京楼市的报道中还是出现了"抢购、涨价、恐慌"等字眼儿。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商品住房市场供应充足,供需关系稳定,年底前将有9000多套商品房上市,不存在"恐慌性"购房情况。某地产公司华北区董事总经理李文杰认为,现在买房的人主要还是刚性需求,成交的价格也并不高。

  李文杰:目前主要的购买人群都集中在刚性需求,像北京市的价格也就在2万左右。但一般的高档房,在北京差不多是4、5万以上,特别是像城区的二手房。

  但是,财经评论员马光远似乎并不这么理解。观察楼市十来年,他认为土地市场回暖是楼市复苏的第一个风向标,接下来就是楼市成交上升,最后房价必然上涨。如果以这个规律推导,楼市的春天近在咫尺。

  马光远:土地开始回暖,紧接着房价开始上涨。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信号,尽管最近几个月全国一线城市本身房价整体上涨的幅度有所缓解,但是总体上涨的预期和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 (记者季苏平)

【编辑:陈璞】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