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房地产新政能否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2013年03月06日 13:50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日前,为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最新版本的“国五条”明确提出“依法严格按转让所得的20%计征个人所得税”等细则。房产新政出台犹如巨石投入河塘,泛起阵阵涟漪。中介公司、交易大厅“人满为患”,其壮观景象媲美2009年。

  争抢过户

  记者周末走访多家二手房中介机构了解到,房产新政出台后,买卖房者咨询量暴增,问题主要集中在“新政什么时候执行”“自己家卖房今后是否会多缴税”等。

  除咨询人数众多外,很多已经签订合同的买卖双方每天几个电话催促房产经纪人尽快办理过户。 链家地产嘉铭园店黄姓经纪人告诉记者,平常每天过户只有1户,现在每天要求过户的数量超过5户,甚至更多。

  据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市场分析师孔丹介绍,已经签订合同或者马上要签合同的买卖双方,目前几乎都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孔丹表示,催过户、催签订合同加快手续办理的客户最多。

  “不仅如此,很多有意向的买房者,在新政出台前,还在考虑、犹豫,委托经纪人跟房主谈价钱。新政刚刚出台,这一部分购房者马上来店里,并带着数额巨大的定金,要求与房主签合同,而房主也很痛快地成交。”黄姓经纪人告诉记者。

  类似情况,在我爱我家、麦田房产等中介机构不断上演。 链家地产一位经纪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假设一套房产原价100万元,现在售价300万元,原来只需要交3万元的税,现在则需要按增值额的20%征税,税额达到40万元。两者相差太大,极大地增加了二手房的交易成本。 在海淀过户大厅和朝阳过户大厅,很多中介机构经纪人从凌晨2点就开始排队。“大家都想着快点完成交易,把税缴了”,几乎所有的排队者都抱着这样的心态。

  由于完成整个交易需要经过几个流程,一些交易者和亲友或房产中介经纪人在几个窗口前分别排队,着急之情溢于言表。

  暂时的交易高峰

  在经历了春节期间的交易低谷后,北京二手房交易市场快速回暖。

  据北京住建委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春节后首周(2月16日~22日)北京二手住宅网签量为3750套,比春节放假前最后一周的网签量大幅上涨了51.4%。

  然而,业内人士认为,“国五条细则”公布后,二手房市场量价齐升的火爆场面恐怕难以为继,但是,在新政执行前这段时间,二手房将迎来交易高峰。

  中央财经大学民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壮认为,按交易差额的20%征税,无论是卖房者还是买房者都不愿意承担,结果很可能是想卖房的不卖了,想买二手房的也不买了。而在短期内,市场很可能出现“抢过户”的现象,抢在地方细则出台之前,买卖双方各让一步,抓紧过户。

  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称,在各地政策执行细则未出台之前,对房价上涨较快的一二线城市,住房买卖之间价格差距较大,由于个税按此差额征收,短期内会加速二手房业主与购房人的交易,争取搭上政策的末班车,二手房交易将进入暂时的高峰期。

  打击短期投资者

  业内普遍认为,房产新政的出台,就是要精准打击短期投资者,抑制房价大幅上涨,对投资投机客来说几乎是“休克疗法”。

  南京工业大学房地产管理系主任吴翔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征收差额20%个税,并提供足量保障房和商品房供应,购房者需求可以得到缓解。但如果高差额的二手房炒房主依然惜售,或者转售为长期出租,有可能导致租金高涨。

  有业内人士认为,房产新政公布后,相关政府部门还应进一步出台更为细化的辅助配套政策,否则有可能误伤“刚需”人群。

  还有业内人士建议,大幅度提高卖房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投资投机需求,但同时可以考虑按拥有房产套数或买房年限等条件的不同,分别征收不同比例的个人所得税。

  一位购房者提出,年轻人到了大城市,买个小房子先住着,待经济条件改善后再换大房居住,这是政府提倡的住房阶梯消费模式,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特别是在房价不断攀升的今天,100平方米以上的大房子都要一两百万一套,很多市民如果不卖掉自住的房子,是很难有经济实力买新房的。但新政实施后,阶梯消费的成本增加,如何有限解决改善型需求?

  专家建议,提供足量保障房及商品房供给,同时对多套房或超过一定人均面积住房加征累进房产税。这样炒房者如果继续囤房,将因为房产税付出高额代价,逼迫他们不得不选择出售;同时,由于差额20%个税的征收,炒房者不得不降低房价,减少收益,以此来吸引购房者。

【编辑:陈璞】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