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1.5亿平米住宅明年刷卡取暖 计量收取热费

2013年06月09日 07:33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昨天,2013中国北京供热节能与新能源应用产业博览会开幕。图为工作人员展示如何刷卡取暖。

  本报记者 王东亮

  在昨天开幕的2013中国北京供热节能与新能源应用产业博览会上,市市政市容委有关负责人透露,到明年,本市将有1.5亿平方米住宅按计量收取热费,不再按面积收供热费。而用户将像用电一样,先为采暖卡充值,才能用热。

  改革

  新小区供暖需提前充值交费

  在北京热力集团展区,一套“智能温控器”引起不少市民关注。“热计量改造后,您家里就会有这个智能温控器,可以随时掌握家中的室温及用热情况。”北京热力集团工作人员介绍,该集团负责供热的所有计量收费用户都将应用这套“通断时间面积智能预付费解决方案”。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市民须像缴纳电费那样,提前将充值的采暖智能卡插入温控器,才能打开供热阀门用热。智能卡内存储的热费耗尽后,装在楼道内的通断控制器将自动关闭阀门,停止供热。“市民得重新充值才能再用热。”据介绍,居民采暖智能卡目前只能在北京热力集团服务网点充值缴费,未来将像电卡、水卡等一样,可以实现在银行网点轻松充值缴费。

  在其他一些供热公司的展区内,记者也见到了类似的热计量装置。记者发现,多数供热企业的温控器不再调节具体温度,而改用高、中、低三个挡调节。技术人员表示,不同房间的室温并不一致,挡位调节能更好地控制舒适度。

  市市政市容委供热办调研员许晓晨说,今年本市将有6500万平方米的新建小区实施供暖热计量,并对1200万平方米既有的居民住宅进行热计量改造。到明年,全市将有1.5亿平方米居民住宅按计量收取热费。“供热费将根据热计量表记录,用多少热交多少钱。”

  科技

  供热物联网覆盖10万家庭

  在北京金房暖通公司展区,占满墙面的展板上模拟演示了智能供热的未来。“物联网应用将实现供热智能化、个性化,全面照顾每一位市民的需求。”金房暖通公司技术中心总监魏巍说,供热物联网技术在本市已经覆盖10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有10万个家庭受益。

  从按时点火到看天烧火,本市集中供热抛弃了固定日期供热的老做法,只要气温连续低于5℃就开阀供热。从今年开始,供热又有了新的“参照系”。“我们自设了小型气象站,各种气象信息实时更新,通过计算机处理、预报,随时调节分布在全市的52个锅炉房火力,可以在降温前调高出水温度,确保室外出现气温急剧变化时,居民家中温度基本恒定。”

  在金房暖通公司中央控制机房,记者看到电脑屏幕上可以随时显示52个锅炉房内锅炉的运行情况,除了数字化的火控参数,锅炉的火力大小还通过模拟火焰大小直观反映出来。不仅如此,计算机还能显示该公司服务的所有用户家中温度。

  “如果一栋居民楼或一个单元整体室温偏低,计算机就会提示异常并自动检查通断阀、水温等参数,随时进行调整。”魏巍告诉记者,如果系统发现只有一户或极个别用户家中温度异常,就会通知锅炉房或换热站值守人员入户检查采暖设备。据介绍,供热物联网系统每个采暖季可比普通供热系统节能15%左右。

  吐槽

  节能不能总“抠”老百姓

  “供热节能,难道只是用户的事?”曾在乌克兰学习过集中供热工程的张先生昨天发现,无论是供热企业还是节能企业,各家公司都把通断阀、温控器等控制用户室温的设备作为“重头戏”。“其实供热节能,企业有更多的潜力可挖,不能总‘抠’老百姓,动辄以‘多收费’相威胁的办法不会有效果。”

  张先生告诉记者,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采用的居民楼串联供热(热水直接压至顶楼再靠自身重力向下逐层供热)的设计,是集中供热的最优方案。目前本市采用较多的并联设计方案,因为热水压力不足,供热效果不是最好的,能耗也很大。“并联设计惟一的好处就是方便供热企业收费,如果用户没交钱,可以马上关掉阀门了事。”张先生说,这种设计很浪费能源。

  此外,不少业内人士都表示,市政供热或连片供热企业管网输热损耗量也很大。“管网设计不合理或跑冒滴漏造成的热能浪费,远超过居民在家开窗等行为造成的浪费。”一位来自东北某城市的供热企业负责人表示,该公司进行供热管网水力平衡改造后,远端用户室温提高到19℃,供热厂周边的近端用户室温降至20℃,避免近处太热,远端太凉,综合能耗下降10%,所有用户都很满意,缴费率也大幅上升。

【编辑:张玉玺】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