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地百门前挖出700年前古码头?地铁施工绕行

2013年07月09日 09:44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开船喽!”随着船工一声号子响起,16条摇橹船雁翅形排开,驶离什刹海漕运码头……什刹海水上游再现旧时繁忙的漕运景象。(资料图)首席摄影记者 蔡代征/摄

  北京文保专家日前透露,地铁8号线什刹海站施工时挖出汉白玉建筑,怀疑是历史上的积水潭古码头,建议将其作为地铁站的一道景观,加以展示和保护。地铁建设方昨天表示,确实挖出了汉白玉建筑,由于考虑可能是文物,所以“没敢动”。

  专家:地下挖出疑似码头建筑 建议原地保护

  76岁的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王东先生日前对记者透露,前不久8号线施工时钻出了汉白玉,其具体位置就在老“地百”商场门口人行道下面5米深处,目前确定是汉白玉的建筑。“对这一事件各方看法不一,搞施工的着急把那些石头运出去,搞文物的认为没有保护价值,这个事就这么过去了。按道理说,地下文物发掘同样很重要。”

  王东透露说,专家们都推测,在鼓楼地区挖出汉白玉,很可能跟码头有关系。早在720年前大运河贯通时,积水潭地区应建有真正的码头,并沿码头建有元大都最繁华的商业街——斜街市。“可是我们找了半天,找不到码头!找不到斜街!如果大家提高对地下文物的认识,那就是宝贝。”王东说,既然这座汉白玉建筑就在地铁车站内,他建议原地保护,“把它镶嵌在墙壁里,用玻璃墙罩住,写明曾经做什么用的。”

  施工方:估计是文物没敢动 原地保护不现实

  负责地铁8号线建设的北京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一中心副总经理张晓岩昨天表示,什刹海站施工时,确实挖到了“类似桥栏杆状的汉白玉建筑”。

  “考虑有可能是文物,我们没敢动,绕开了这块地。”张晓岩告诉记者,由于并非在地铁正线施工中,而是在施工前的“管线改移”工程中挖到了这座汉白玉建筑,因此“绕行”对施工影响并不大。

  对于专家“展示古码头”的建议,张晓岩说,管线改移因文物“绕行”后,那块汉白玉就埋在了原地。而今年底什刹海站就要开通运行,目前站台装修即将完工,因此重新将汉白玉挖出来镶嵌于墙内“不现实”。“地铁建设的进展都是通过了专家讨论、政府决策,不是施工方能决定;而且车站的装修、艺术品风格都提前有规划,我们也不能随便添加陈展内容。”

  另据报道,2011年5月,8号线鼓楼大街站施工现场挖出两截石碑,经西城区文委初步鉴定,两截石碑同属一块,为明代汉白玉石碑,可能是“药王庙”留下的碑刻。

  晨报首席记者 崔红

  记者 陈琳

  ■晨报档案

  积水潭漕运码头具体地点是谜

  老北京有谚语:“北京城是从河上漂来的”,意思是说,建设北京城的各种材料都是从京杭大运河上运来的。但是,大运河终点码头——积水潭漕运码头具体位置在哪儿至今是谜。

  1293年郭守敬兴修82公里长的通惠河,江南船只得以经过北运河沿通惠河直驶入大都城内积水潭,京杭大运河实现南北大贯通,商船千帆聚泊,使积水潭和鼓楼一带成为商旅集聚的繁盛街区。沿着漕运码头从东南至西北形成的“斜街市”,是当时元大都商业最繁华的地方。正是看到了这里的盛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赞叹说:“大都城里的珍贵货物,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多。”

  明朝因修建北京城和保证皇家用水的需要,水路被切断,积水潭与通惠河失去联系,从此退出京杭大运河终点码头的地位;而通惠河在明代以后改称御河,到1956年在北京城内的河段改为暗沟。

  2009年王东先生撰文《从通惠河漕运看大运河的申遗》指出,解放后,在太平湖东端曾发掘出条石砌筑的构筑物,也曾出现过排列整齐的楠木桩——和在通州北运河发现的相似。这就表明,在积水潭周围地区曾经存在过码头。“我个人认为,京杭大运河漕运在公元1293年至1472年期间,大都城内的积水潭确实存在过终点码头。”晨报首席记者 崔红

  ■新闻进展

  “要动土先考古”列入今年立法计划

  晨报讯(首席记者 崔红)今年5月北京市法制办就《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记者获悉,《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是北京市2013年立法计划中力争完成的项目之一。此前,该法多次被批“进展过于缓慢”。

  虽然各方专家多年呼吁“要动土,先考古”,但直至今日,北京尚未出台法规保护地下文物。因此,地下文物破坏现象屡见不鲜: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发现文物后继续施工;地铁四号线圆明园站发现清代御路仍继续施工,直到无法施工,破坏了100多米长的清代御路;北京西站南广场地下停车场工程建设中发现古墓,部分出土文物不知去向……早在2003年,市政协委员宋大川提交“关于奥运场馆地下文物保护的提案”,引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余奥运场馆的地下勘探立即启动,1500多件文物随后出土。但是随后10年,“地下文物保护立法”都只是在“酝酿”中。

  ■延伸阅读

  东方广场曾停工 抢救发掘“北京人”遗址

  从地铁1号线王府井站A口出来,顺着东方广场方向的通道走个几分钟,就能看到一座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这座地下十几米深处的博物馆,是开发的同时保护遗址的一个范例。据报道,1996年12月14日,东方广场还是一个大工地,土堆中隐约露出的碎骨片和石片引起了北京大学研究生岳升阳的注意。东方广场建设工程暂停施工。随后考古队进驻现场,对2000余平方米的遗址进行了8个月的抢救性发掘,出土文化遗物2000余件。经考证,此处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2.4万至2.5万年,是古人类生活、狩猎的地方,有丰富的用火遗迹、烧石、动物化石等。为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遗址,展示北京悠久的人类文化,东城区政府与李嘉诚先生共同投资兴建了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并于2001年12月28日正式开放。

【编辑:张玉玺】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