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造城运动"蕴藏巨大风险 地方政府为何热衷造城?

2013年08月20日 11:29 来源: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对12个省区的最新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全部提出要推进新城新区建设,共规划建设了55个新城新区,其中沈阳要建设13个新城新区,武汉也规划了11个新城新区。在144个地级城市中,有133个提出要建设新城新区,占92.4%,平均每个地级市提出建设1.5个新城新区。161个县级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区建设的有67个,占41.6%。

  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新城”吗?

  “新城不是不可以建,但现实中一些新城建设却违背了发展规律,是人为的‘造城’。”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说,目前一些地方新城新区建设中普遍存在“数量过多、规模过大、标准过高”的问题。“在我们调查的城市中,有很多新城的规划面积达到了现有城市面积的一半多,规划的新城新区人口基本相当于现有城市人口。不少地方新城新区建设都提出了较高的建设标准,大多是国内和国际领先标准。”

  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带来了许多问题:动辄几十、上百平方公里的新城区,由于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招来的商家寥寥无几,最终变成了荒草地;短时间内人为造出的新城,由于没有足够的人口入住,成为“鬼城”;新城建设中违规占地扩张,安置补偿不到位,群体性事件频发……

  “造城运动”谁是推手?

  地方政府如此热衷造新城,原因何在?

  “新城建设过热,根子在于各地对中央的城镇化政策理解有偏差。”中国人民大学土地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严金明说,城镇化绝不是钢筋混凝土的简单堆砌,它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遗憾的是,目前一些地方在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上,更偏重于城市空间扩张和土地开发。”

  以GDP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也是“造城运动”的重要推手。当下工业招商竞争激烈,想以此快速拉动GDP增长困难重重,但通过新城开发,可以轻松带动基础设施投入,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短时间内就能实现GDP的大幅增长。

  李铁认为,新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政绩很容易显现出来。即便后来发现决策有误,新城成了烂摊子,已经升迁的官员也不用为这一失误承担责任,所以大多地方官在新城建设上都充满热情。

  “新区”建设变味,深层原因也在于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近年来,各地土地出让金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升,2012年,全国土地出让金达2.69万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国地方财政总收入的40%以上。地方政府需要依靠经营性用地出让取得资金,以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支出。通过大规模造城来拉动地价,获得更多财政收益,成为很多地方的选择。

  盲目“造城”风险多大?

  专家认为,目前大跃进式的“造城运动”蕴藏的巨大风险不容忽视。

  “很多地方在新城建设中,大量占用耕地,这会严重冲击我们的18亿亩耕地红线。”严金明说。

  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同样巨大。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交通拥堵严重,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

  地方债务风险也不容忽视。李铁说,大部分新城规划都确定了庞大的投资规模,利用融资平台举债成为普遍做法,大家都寄希望于未来通过新城开发的土地出让金偿还。一旦开发主体不到位,地方政府必将面临投资风险问题。

  目前一些城市的债务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审计署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情况抽查结果显示,两年来上述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增长了12.94%,债务率最高的城市债务余额是当地综合财力的两倍多。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还债的重要“靠山”——土地出让金却出现下降。据人民日报

【编辑:张玉玺】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