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上广深8月房价全面上涨 市场呼唤长效机制

2013年09月22日 16:00 来源:郑州晚报 参与互动(0)

  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8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数据显示,延续着上个月走势,8月份全国房价依旧保持着上涨态势,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个数由62个增加到66个,环比价格下降和持平的城市均由4个减少为2个。不过,在70个大中城市之外,目前全国一二三线城市房价涨跌已呈现分化趋势。

  2013年已走过大半,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从过去一年火热成交到年初的“风声鹤唳”,再到如今市场两极分化的过程。分析人士认为,在宏观经济面逐渐回稳的大背景下,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需要尽快酝酿完成。

  房价变动差异明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1个,上涨的城市有69个。8月份,同比价格变动中,最高涨幅为19.3%,最低为下降2.3%。尽管70个大中城市房价的整体表现依旧延续涨势,但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房价变动的差异已经开始明显。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在解读8月份房价数据时表示,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有69个,但涨幅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个别二、三线城市。8月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在18%~20%之间,天津等31个二线城市同比上涨大都在7%~10%之间,唐山等35个三线城市同比平均上涨6%左右。

  不过,尽管今年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大都仍在上涨,但从今年3月份以后,70个大中城市中,大部分城市的房价环比涨幅逐月略有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测算,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涨幅从3月份的1.7%回落到8月份的0.8%。

  微调政策松紧不一

  房价变动的巨大差异也让楼市政策出现新动向,整体表现为:一二线城市收紧,三四线城市松动。

  在政策收紧的城市中,北京首当其冲,南京、郑州则紧随其后。

  作为全国楼市的重要风向标,北京房价已经连续数月保持着同比接近20%的高增长,环比增速也始终未见明显下降。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限房价、竞地价”的措施,同时进一步收紧房地产预售审批,对开发企业的销售价格进行直接干预。

  北京之外,南京出台政策,明确国企退出商品房开发领域时间表;郑州则进一步收紧限购政策,明确要求不满20岁的单身人员暂停买房。

  与政策收紧的一二线城市相比,为楼市松绑的城市数量更多。

  房价连续数月环比下跌的温州率先微调了自己的限购政策,将2011年初开始执行的本地户籍家庭只能新购买一套住房的限制放宽为两套。

  曾经领跑全国房价的深圳楼市,由于最近涨势回落,也酝酿出台了新的政策,放宽普通住宅税收优惠门槛,以期让更多的小户型或者中低价位的普通住房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

  除此之外,芜湖、舟山等不少三线城市也都或明或暗的调整着已经出台的房地产限制措施,为减少库存、重启楼市做着铺垫。

  市场呼唤长效机制

  在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看来,中国楼市已经出现了事实上的冰火两重天:一、二线城市量价爆发式上涨,而三、四线城市则出现了库存积压、卖地难。

  张大伟表示,一二线城市在年底前依然可能会有收紧政策的可能性,但很难抑制市场继续上行。而三、四线,包括温州等城市,虽然会扶持楼市,但因为需求不多,而库存积压,很难有效地解决摆在自己眼前的问题。

  回顾过去的大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近三成,重点城市土地市场供应与成交价上涨近一倍,而二手房价指数也一路上扬,标杆房企业绩喜人、拿地积极。主流房企的销售业绩平均涨幅均超三成。

  尽管“限购、限贷”等大力度措施短期内不会退出,但是总体而言房地产市场政策已经趋于平稳,“管理预期”成为新的提法,房产税等长效机制或将成为未来房地产市场政策的主要工具。 据新华社电

  相关

  郑州8月份新房价格

  环比上涨0.8%

  8月份,中部六省省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涨幅居于前三位的城市分别为武汉、长沙和太原,涨幅分别为1%、1%和0.9%。郑州以0.8%的涨幅居第四位。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郑红玉向记者表示,后续如果房价环比涨幅继续收窄或趋于平稳,则年内不会再出现国家层面的调控升级。如果9~12月环比涨幅继续扩大,则国家层面有可能还要下发文件,强调各项调控措施,甚至增加新的调控内容。

【编辑:张慧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