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关于新一轮棚改的对话和思考

2013年09月30日 10:2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参与互动(0)

  新华社记者杜宇、王宇、韩洁、郭强

  截至8月底最新统计:

  山西,煤矿棚户区改造迈出新步伐,开工建设4000多万套;  

  贵州,超额完成全年棚改计划目标,开工建设13.7万多套;

  内蒙古包头,新建与回购并举,预计年底将有3万棚户居民入住新居;

  …… 

  经历了为期1个月的采访,新华社“中国梦·聚焦棚改”小分队记者亲眼目睹了棚改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也深深感到新一轮棚改在加速推进中,步入攻坚期。

  日前,采访归来的5路小分队记者与有关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新一轮棚改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进行深入对话。

  一条并非坦途的道路:老问题越发凸显新问题接踵而至

  “今年我们计划改造200万平方米,如果按一平方米3000元的成本,约需60亿元资金,目前还有三分之一的缺口。多支持我们啊!”安徽蚌埠市副秘书长兼建委主任王宏,见到国家开发银行评审三局评审三处处长吴振程,张口就谈钱。

  资金缺口大,是棚户区改造中的突出问题。尽管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随着新一轮棚改的推进,这样的老问题越发凸显。

  根据安排,今后5年重点推进中西部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及独立工矿棚户区、三线企业集中地区的棚户区改造。

  在住房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副司长张学勤看来,这三类棚户区改造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他说:“如果说城市棚户区,因为还有些市场运作空间,算是骨头上还带着点肉,但对于处在深山老林中的工矿棚户区而言,可真是一块干干净净的骨头了,没有任何市场运作空间。”

  专家带来的数据触目惊心:有的独立工矿区人均财力尚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资源枯竭城市低保人口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倍;不少工矿棚户区低保人口比例甚至达到50%。

  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锋说:“一般棚户区改造面临的资金、土地问题,在这类棚户区改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老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新问题又接踵而至。

  这是棚改推进中充满隐忧的问题。

  ——政府资金偿付渠道过于单一。各地棚改资金偿付几乎都来自土地出让金和剩余房屋销售款,一些城市存在一定的挂账或到期拖欠问题。

  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如影随形的问题。

  ——随着城市中心区域土地资源紧张,棚改势必向城市边缘和外围扩展,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压力更大;有的独立工矿、林区、三线企业棚户区,因原址改造难度大需要异地安置,新增用地指标等制约因素增加。

  这是科学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千年古城面临改造与保护如何平衡。以开封为例,根据要求,古城内所有建筑限高15米,低容积率使得大量居民不得不迁出古城区,改造地块开发成本大大提高。

  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棚改的推动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然而,步入换挡期的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地方财政收入减缓,对于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的棚改而言,同样是严峻的考验。

  新一轮棚改,注定并非一条坦途,但政府推进棚改的决心异常坚定。

  张学勤说:“尽管挑战重重,我们也要下决心办实办好这件事,让群众从‘忧居’到‘宜居’。”

  一种日渐凝聚的共识:只有真正转变政府职能,棚改才能走得更快

  “手续繁杂,程序缓慢”,对于分管棚改工作的山西大同市副市长刘振国而言,这是让他颇为头疼的事情。

  他说:“一个项目,从开始规划选址,到完全办完手续开始施工,大约需要一年时间。不是说我们公职人员不作为,而是程序太复杂,不走程序就是违规违法,走程序就是这么长的时间。大同一年5个月施工期,进入冬季开始供暖,什么都不能干了。”

  还有一些地方反映,银行贷款手续复杂,到位不及时。作为银行的代表,吴振程同样一肚子苦水,“不是不给放,而是放不出”。他说:“银行发放贷款,要求棚改项目‘四证齐全’,但往往‘四证不全’,所以贷款无法发放。”

  一边贷不到,一边放不出,直接影响棚改的推进,更凸显政府职能转变的迫切性。

  针对地方反映棚改中的行政审批等难题,中央领导明确要求,对公共交通、供水供暖等配套设施建设,规划上要支持,审批上要放权。

  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建立“绿色通道”,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前期工作能合并的就合并,压缩审批期限。

  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陈飞说:“棚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所遇到的障碍,并非源自棚改自身,而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中一些机制体制性障碍在棚改中的折射。只有进一步破除这些障碍,真正转变政府职能,棚改才能走得更快。”

  一个业已清晰的启示:只有与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棚改造福百姓与促进发展的双重效应才能充分发挥

  在对棚户区的研究中,这是让陈飞纠结的一个现象:

  一个距离城区30公里的棚户区项目改造后,俨然一座新城,但是年轻人并不愿意回来,住在棚改新区的多是一群老人。

  事实上,棚改绝不是简简单单地盖新房建新城,它使挤压了几十年的社会综合问题集中显现出来,牵动着棚户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这种变革对棚改居民的心理冲击不容小觑。武汉临江港湾小区棚改回迁居民刘清平老人告诉记者,以前烧的靠捡、吃的靠种,靠低保金就能生活;搬进新房后,做饭煤气、上下电梯,生活开支大增,很多人担心新房“搬得进,住不起”。

  实践证明,棚改只有与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让棚改居民不仅有房住,还能住得稳,棚改的生命力才会持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江西农垦棚户区改造,称得上一个样板。在推进危房改造的过程中,特意将其与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既解决了职工的就业问题,又圆了他们的市民梦。

  江西九江云山集团职工王长云,以前主要经济来源靠种田,他说:“搬到镇上后,附近就是工业园,我和妻子两人在那里上班,一个月下来有两三千元。”

  如今,王长云的新家位于棚改新区“军山惠民新村”,小区环境优美,一排排新房错落有致,学校、超市、医疗室、休闲广场等配套设施应有尽有。这让他“一直都想过上城里人生活”的愿望成真。

  江西省农垦办主任唐安来说:“如果解决不了垦民就业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难题,即使住进新房也可能会是漂亮外壳下的贫民窟。”

  先行者的经验,对后来者是极大的启示。作为包头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指挥部副总指挥,东河区副区长王旭亮说:“我们要真正让北梁棚户区改造不仅仅局限在‘上楼’,而要着眼于包括促进就业、提高收入、改善教育环境、建设和谐社区等全方位的目标。”

  陈飞说:“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棚户区改造应以住房改造为抓手,以解决棚户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为核心,把提高棚户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再就业能力放在根本地位。棚户区改造正是新型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今天,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正在加速推进,千千万万棚户区家庭实现安居乐业的梦想从未如此真切,人们期待着,新一轮棚改能够攻坚克难,加速推进,让造福百姓与促进发展的双重效应持续释放。

【编辑:张慧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