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楼市评论:好政策尚需好执行

2013年11月01日 13:41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先创了个20.6%的全国最高房价涨幅后,北京宣布要在两年内供应7万套自住型商品住房,套型面积要求在90平方米以下,最高不得超过140平方米。

  这让人不由得想起1997年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提出的“八万五计划”。1984年—1997年,香港房价年平均增长超过20%,中环、尖沙咀等中心区域每平方米房价高达十几万港元,而当时香港大多数人的年薪仅十几万港币甚至不足十万港币。为了平抑高涨的房价,董建华提出每年兴建8.5万套公屋作为长远建屋目标,而当时每年私人住宅的供应量只有两万套左右。方案公布后,香港房价应声而落,一直跌到2003年才从泥泽中缓慢爬了出来。只是北京这7万套公布后,这里的楼市静悄悄。

  其实北京也好、董特首也好,逻辑都很清楚,供需问题供应解决,增大供应,让市场从供不应求变成供大于求,让所有涨价的投机投资预期都粉碎在超规模的供应面前。只是北京没有香港大方,两年7万套自住型商品房供应只能到年新房销售量的四五成,且根据目前发布的地块看,多半都位于偏远的六环之外,自然影响力也没有“八万五计划”巨大。本报记者调查中,刚需们竟然普遍认为这些房子跟自己无关。这样的结果,不知道有关部门推出此计划时是否想到了。

  按照住建委官员的说法,自住型商品住房的出台本是为解决夹心层置业难问题,这些人的收入买不起高端房,又买不了保障房,但要让这些人心甘情愿住到比经济适用房、两限房还要遥远的六环外,估计接受起来也够呛。

  无疑,以增加平价商品房供应的角度去缓解当前日益严重的供需矛盾,的确是个很好的思路,但好钢得用在刀刃上,好政策还需对症而施。

  房价问题并不仅仅是土地加建筑的问题,而是资源问题。没有配备必要生活配套资源的任何新城、新区都是拼图游戏。住宅只是一个节点,与商业、教育、医疗、娱乐、公园等诸多社会资源构筑的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没有配套的住宅,只是孤岛。没有人愿意自我放逐到孤岛上去。政府如果仅仅围绕土地、房价,是无法解决住房问题的。要让自住型商品住房真正成为“中端有支撑”的保证,请先制定一个切实能保障郊区居住生活配套的执行方案吧。

  □鲁欢

【编辑:张玉玺】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