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地产商纷纷入股银行有喜有忧 银行被地产绑架?

2013年11月06日 07:56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金融资源被地产商过度占用,不仅会严重影响其他实体企业进入金融领域,与金融企业实行产银联合,还会使整个社会的资源出现不合理流动,形成新的资源分配不公、配置不合理现象。

  一旦地产商大量入股地方银行,还有可能出现今后地产商在商品房销售、买地及商品房建设等方面过度集中参股的银行,使银行被地产商绑架的现象

  据媒体报道,近日,准备赴港上市的徽商银行吸引了不少股东的青睐,其中,地产商万科更是耗资30亿港元参与认购。据悉,这是万科第一次大手笔认购港股新股,也是万科首次入股银行。

  而在此前,已有很多地产商进入金融领域,入股地方银行。如新湖中宝、华西股份等,就持有多家金融机构的股份。

  地产商入股银行,可以说是一拍即合。一方面,银行希望地产商这样的高富帅加入,以募集更多的资金,使银行的规模和效益得到扩大与提升;另一方面,地产商也愿意投资银行,以获得稳定的效益回报。特别是前几年,在地方银行上市热情极高、增值空间很大的情况下,一旦入股银行并获得上市机会,对地产商来说,无疑是开辟了另一个暴利空间,获得了另一个暴利平台。因此,地产商入股银行的热情一直是非常高的,入股银行的资金量也是非常大的。

  虽然在IPO长时间暂停、银行上市步伐放慢、通过上市获得暴利的时间拉长的情况下,对地产商继续入股银行的热情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由于近年来银行本身就处于暴利时代,给地产商带来的收益仍然比较丰厚。因此,并没有对地产商入股银行产生根本性影响,仍不时有地产商入股银行的消息传出。

  而随着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以及开发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上升、资金链日益趋紧,地产商入股银行的热情也重新高涨起来,以至于一直高高在上、不愿入股银行的万科也“打”起了银行的主意,开始进入金融领域了。

  显然,万科入股徽商银行,除了看中徽商银行上市本身可能带来的利益之外,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今后的融资寻找更为广阔的方便之路。因为,就算是万科这样的地产大佬,目前的资金状况也已经大不如前。而保利地产、金地集团等品牌房企,也正出现现金流大幅下滑现象。以刚刚公布的三季度为例,两家房企业现金流下滑的幅度分别达到了-173.12%和-455.8%。尽管不排除阶段性因素,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房企的资金状况。

  不仅如此,从近一段时间房企要求组建民营银行的情况来看,也可以看出,地产商都在积极通过进入金融领域,谋求获得更多的融资通道。

  按理,地产商入股银行,并没有什么值得质疑的地方。一定程度上,地产商与银行的联姻,还可以更好地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形成产业与金融的融合。问题在于,地产商入股银行,并不完全是市场规律所致。一方面,对多数地产商来说,入股银行的主要动机是看中了银行可能带来的暴利。一旦暴利时代结束,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很难预料;另一方面,某些地产商入股银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融资通道,是为了缓解已经出现的资金矛盾。如果银行在“迎接”地产商入股时,不对银行的资金状况以及未来前景作深入的分析和了解,并在权利和责任方面作出合理界定,一旦出现地产商破产的现象,会不会给银行带来风险,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更重要的,金融资源被地产商过度占用,不仅会严重影响其他实体企业进入金融领域,与金融企业实行产银联合,还会使整个社会的资源出现不合理流动,形成新的资源分配不公、配置不合理现象。因为,除极少数大型企业之外,多数中小企业是不可能像地产商这样入股银行的,银行也不会像“欢迎”地产商一样“迎接”其他实体企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地产商大量入股银行,还是有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的。

  另一个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的是,一旦地产商大量入股地方银行,还有可能出现今后地产商在商品房销售、买地及商品房建设等方面过度集中参股的银行,使银行被地产商绑架的现象。不仅会造成房地产市场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矛盾,还会给金融稳定带来更大的压力。

  所以,在鼓励实体企业入股银行的同时,对地产商过度入股银行的问题,也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与关注。从总体上讲,不能过度纵容地产商入股银行,也不能允许银行给地产商提供超过风险容忍度的贷款,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风险与隐患。从这个角度看,地产商入股银行,既有喜,也有忧,既有值得鼓励和肯定的地方,也有需要限制和防范的必要。

【编辑:张玉玺】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