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百年时光见证省博地标变迁 广福路新馆让人期待

2013年11月20日 13:37 来源:云南网 参与互动(0)

1911年,云南图书博物馆员工合影

1911年,云南博物馆成立时的合影

  有人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与守望。省博物馆内,年轮的流转以那些凝固的时间碎片呈现,整个云南的历史印记,都可以在每一件沉默的藏品中追寻,包括文物守护者的坚守故事。

  尽管云南省博物馆的历史只有一甲子,但追根溯源,我们可以回到百年以前,一批仁人志士努力图强以救国。那时,博物馆便是以开启民智的方式出现的。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博物馆也经历了多次的变迁,从最初的云南图书博物馆,到后来在昆明文庙正式成立,以及在圆通寺里的临时“居住”,再到如今位于东风路五一路交叉口的昆明10大地标建筑,都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以及珍藏的历史文物的悠远与沉淀。

  作为城市文化的名片,省博也将搬入位于广福路的新址。而在这样一个时刻梳理其历史脉络,除了怀旧,我们更是在梳理城市中文脉的源远流长。

  1911年

  图书馆内建立博物馆

  这是一张黑白照片。湖水中铺满了紧密相连的荷叶,尽管没有色彩,依旧可以想象其翠绿欲滴的样子。湖中央的亭子里,17名男子合影留念:他们当中,有的留着辫子,有的是短发,不少还穿着长袍马褂,几人闲适地倚靠在亭中长椅的栏杆上,几个干脆坐着,还有几人眺望远方。照片的最下面似乎是一个横幅,上面写着“云南博物馆成立纪念摄影”,后面的日期是宣统三年七月二十日。

  这是发生在102年前一个夏天的故事,这一年,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史称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之年,也是这一年,照片中的云南文人开启了云南博物馆的历史。

  清末年间,国势日益衰微,“西学东渐”愈盛,时下精英极力主张废科举、办学会、兴学堂,建报馆、同文馆和图书馆。博物馆也在此时兴起。1905年,清末状元张謇建立南通博物苑,1912年北京国子监成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中国历史博物馆前身)。1914年在北京开放古物陈列所。云南虽地处偏僻,但文化氛围却十分浓厚,建立博物馆一事也在全国较早,即便它是以与图书馆“捆绑”式面貌出现。

  1909年11月14日,省图书馆正式成立对外开放,选址昆明九龙池西北隅空闲的省会中学堂,即清末时所停办的经正书院旧址,首任馆长为学务公所图书科长叶瀚。

  1910年,昆明人何秉智、康学文、杨煦从京师大学堂毕业到云南图书馆后,开始收集历史文物、制作动植物标本,设立博物陈列所,并在馆内开办博物实习科,面向全省招收两年制博物专科学生。

  1911年农历7月,图书馆的博物馆工作初具规模,于是在馆内成立云南博物馆,“云南图书馆”也改名为 “云南图书馆兼博物馆”,简称“云南图书博物馆”。

  1930年

  在昆明文庙正式成立

  1911年农历7月20日,博物馆部分对外开放展览,馆内设有陈列室和动物园,向民众开放。这是云南第一所公办博物馆,一时激起市民参观热情,因民风尚不开化,男女宾分日购券参观,每星期一、二为女宾参观日,其余日为男宾参观日。至民国创立后的第九个年头(1920年),方才实行男女同日参观。

  “当年的博物馆,政府都移交了些历代传下来的东西作为文物收藏。” 省博物馆前馆长,省文物局副局长、博物馆处处长马文斗说,实际上,过去的封建社会官府和衙门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管理制度,尤其是从清代开始,每任官府都有收藏一些文物的惯例,如古迹、字画等,这些文物都非个人所有,而属于官方所有,如果换官员这些物品也要移交。因此当时博物馆陈放的不少展品便是历代官府中留传的。此外,当时昆明文化名流袁嘉谷、赵藩等人也将不少个人收藏献与博物馆。

  而开馆仅一年,博物馆就遭遇了“搬迁”。1912年,云南图书博物馆奉令迁往旧粮道署(今昆明景星街一带),翠湖公园西北隅的馆舍由陆军偕行社(陆军招待所)占用。1919年,旧粮道署一带要开辟为文明新街,云南图书博物馆又迁回翠湖公园西北隅原址。民国时期,云南的博物馆事业有了实质性的进步,1930年10月29日,云南省立博物馆在昆明市文庙内正式成立,下设美术、卫生、科学、历史、教育成果共5个陈列室和1个动物园。成立两年后,1932年,云南省立博物馆被并入云南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下设古生物陈列室。

  由云南文博先驱所开创的博物馆事业,在促进社会风气开化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时局动荡及连年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云南的博物馆机构和事业已销声匿迹多年。

  1952年

  圆通寺成为临时馆址

  《云南省博物馆60年》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1951年,我馆筹备委员会成立后设秘书处。当时只有专职秘书1人,办公条件简陋,1张办公桌、1个存储文件的柜子,就是博物馆的办公室。办公靠的是1支笔,发文是自己制作的1个红头模版,然后到印刷厂印刷一些红头文件纸留作备用。”

  1953年4月30日下午5点,两位气度从容的老者和一行人踏入圆通寺,教育家出身的云南省长郭影秋陪同。而周边人们的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开心和激动。两位老者正是将出席万隆会议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时任副总理的陈毅。

  此时,圆通寺内正有一场云南省少数民族文物的展览,1600多件展品,周总理都仔细地参观,从前言到结束语,每一件文物资料,每一张照片都认真地观看,详细地询问。临走之前,周总理和陈毅题词留念,周总理的题词为“中国各民族团结起来”;陈毅副总理的题词为“各民族大团结巩固国防”。下午7点,周总理一行离开时,圆通寺门外,早已被市民挤满,在热烈的鼓掌声中,周总理一行挥手致意后离去。

  1951年8月23日,这是文博人期待已久的一天。省政府批准成立了“云南省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把成立于1911年9月12日的云南图书博物馆分化整合为博物馆和图书馆两部分,博物馆工作正式开展。当代著名社会科学家、学者方国瑜,抗日爱国将领高荫槐都参与了筹备工作。

  但在大半年的时间里,筹备委员会都显得极其“寒酸”,甚至没有正经的办公场所,更不要说有馆址。直到1952年4月,当时的省文教厅与昆明市政府商定,将圆通寺及接引殿拨交博物馆作为临时馆址。而这以后的几年,博物馆各部门在寺内开始了小范围的搬迁,1953年6月,办公地点由圆通寺迁至圆通寺接引殿。1956年,博物馆文物由圆通山接引殿迁移到圆通寺东侧原保育院旧址新建的四合院一楼保管。

  “借宿”千古名寺始终不是长久之计,且因自然原因,这里也不适宜再做博物馆。“办了几次展览,就发现在圆通寺非常不便利,市民要从圆通寺爬到山顶上才能看展览,而且山上很潮湿不利于文物保存。”马文斗说,因此1957年10月,省政府决定拨款36万元在圆通街忠烈祠旧址建博物馆新馆,即今天连云宾馆。

  藏身圆通寺5年之后,省博物馆终于迎来了大展身手的机遇。这一次明显要宽敞不少,新馆库房为钢材砖木结构的西式建筑,有库房8间,地下室4间,总面积12000平方米。

  1958年国庆节,在圆通街忠烈祠旧址的新馆内正式开展,内容包括自然之部和历史之部。自然之部主要介绍云南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历史之部分为古代史和近代史两个部分,古代史部分有新石器时代、战国到西汉、东汉到唐初、唐(南诏)、宋(大理)、元明清5个陈列室。一二两室,基本按照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面貌陈列。以后三室,由于文物不多也不够系统,只按各朝代的大事顺序陈列。近代史部分,陈列自鸦片战争以后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物和资料。


1976年,馆员在博物馆后院留影

  1957年

  军事博物馆移交省博

  位于东风路与五一路交叉口的省博,一直被评为昆明10大地标建筑。大楼既有苏联建筑风格,又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云南民族文化的特色,前面有12根合抱粗的圆形大柱,屋顶整体贴金,顶上有红星闪烁。通高40余米,主楼7层,两翼3层,面积共4200平方米。

  对于这座地标建筑,如果曾去过北京军事博物馆,细心的市民会发现,今天位于东风路与五一路交叉口的省博物馆构造有些特殊。如果是老昆明人,对着这座建筑恐怕脱口而出的是“军事博物馆”之名。

  1957年,省博物馆正筹备位于连云宾馆的新馆时,西南军区在昆明的军事博物馆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建,也是今天的省博大楼。“1957年开始建军事博物馆,1961年基本框架成型的时候,刚好周总理路过云南,西南军区领导就把他请去看功绩。”马文斗说,看完气势恢宏的军事博物馆雏形后,周总理便问有没有博物馆?在什么地方?

  此时的省博正在连云宾馆内,条件虽较圆通寺稍好,但与军事博物馆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在周总理的建议下,军区将尚未完工的博物馆移交给了省博,“当时是云南省文化局接手的,还不叫文化厅,西南军区留下一个框架之后就走了,我们到处找图纸,就那么做了几年才把馆基本建好。”尽管过程比较曲折,马文斗还是觉得值了,“这座建筑非常漂亮,很大气,它在昆明10大建筑里排首位,是可以一直流传下去的。”马文斗说,按照当时的建筑技术水平,一层建六七米高是十分艰难的事情,“为什么建得那么高?当时是因为他们想把大炮,军车拉进去,太低了进不去的!”

牛虎铜案展品

  1965年11月,陈列室迁至新馆,而宿舍、办公室、资料室则迁至螺峰街11号,保管部仍留在圆通街。这里也有博物馆人的探索转型,2006年,云南省博物馆半年自筹经费400多万元人民币,对陈列大楼进行闭馆提升改造,更换所有展览,确立3个全新展览为《滇国——云南青铜文明陈列》、《南诏与大理——佛光普照的国度》、《金玉满堂——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精品展》。这次改革显然颇有成效,2007年5月17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西安市人民政府、中国文物报社、中国博物馆学会承办的第七届全国博物馆10大陈列精品评选活动中,省博以《滇国——云南青铜文明陈列》获“全国博物馆10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这是中国博物馆界的最高奖项,也是云南文博界首次获此殊荣。

  这幢建筑,也见证了中国博物馆、云南博物馆永久免费的历史。时光流转至2008年5月18日,云南博物馆正式永久性免费。当时的盛况各媒体均有报道,开放首日便迎来3000人次。

  因吸取其他博物馆人满为患的教训,省博推出了“免费不免票”制度,将观众人数限制在1500人以内,以免让博物馆负担过重;为了“应对”大量观众,云南省博物馆在云南各大高校招募了110名志愿者提供讲解、导览服务,而馆内的一线工作人员也增加了一倍多,他们分散在各个展室中坚守岗位、随时待命。

  2014年

  广福路新馆让人期待

  博物馆呈现错落有致的折面体造型,状似石头丛林,隐喻驰名中外的石林景观;而其外墙,将全部采用黄铜颜色的金属穿孔板,既将全部建筑与高原阳光和室外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又寓意我省有色金属王国的地位。新博物馆的不同功能区,则有机分布在各个楼层,既相互通达,又有独立的流线和空间。

位于广福路的省博物馆新馆

  广福路宝象河左岸,毗邻官渡古镇,远离城市中心,这是省博物馆新址。按照预定计划,新馆建成后,省博将于明年搬迁,“因为博物馆是特殊建筑,出现了一些技术问题,外面的挂件反复试验都还是有问题,所以时间不得不延迟。”马文斗说,预计明年5月18号试运行新馆,国庆节正式开馆。

  实事上,早在1999年,我省就对省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进行论证,“现有的省博物馆属全国一级博物馆,57年来,该馆通过考古发掘、调查征集、社会收购和接受捐赠,已经藏有文物19.8万件之多,其中国家级文物500余件,珍贵文物数以千计,为云南省收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馆。随着云南社会生活的全面发展,现有的省博物馆已经不能适应收藏、研究、展览和教育的需要。”省博物馆副馆长、新馆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戴宗品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解释。

  但是何处选址成了让人头疼的一件事情,“这是我的切身之痛。”马文斗说,一开始他们就找专家论证,向省政府建议,把博物馆放在市中心。尽管新馆最终选择地点,并不让马文斗如意,但是其前景还是让不少博物馆人期待。

  新馆占地150亩,由香港许李严建筑师设计有限公司设计,主体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外形呈正方体,平面呈“回”字形,四角分别设荷花池水景、室外展区、两个下沉式庭院广场。新馆设计,还依据地形变化,引入坡地和水景元素,与宝象河水域景观相互呼应,整个博物馆结构优良,节能环保,便于管理,展览空间平均达到6米,最高处更达10米以上,建好后仿如一座城堡,具有高雅的气质和凝重的历史文化感,在国内外都堪称独树一帜。

  据介绍,新博物馆除了收藏展览区,还会配套建设饮食和休闲购物区,作为昆明新地标性建筑的省博物馆,还将列入省内和昆明著名旅游景点,接待游客。

  那么新馆建成使用后,旧博物馆将何去何从?这同样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值得庆幸的是,地处繁华路段的旧馆将作为美术馆继续使用。

  对于旧馆,很多博物馆人充满感情,“对这个博物馆情感很深,并不只是它建筑外观设计的独特,还有无数在博物馆里工作过的人的回忆,大概我们经历了六七代博物馆领导,他们不停地做展览,不断地做人文的宣传,把人文和整个建筑融为了一体,这种文化标志一般是可遇不可求的。”对于旧址用途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值得庆幸的是,尽管省博物馆即将搬迁,但作为文化阵地的美术馆还会继续存在。

  本版除署名外均由 本报记者 连惠玲/文 周明佳/摄

  实习生 孔云峰对本文亦有贡献

  感谢省博物馆前任馆长,省文物局副局长、博物馆处处长马文斗接受采访,感谢省博物馆提供相关历史材料。

【编辑:张玉玺】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