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天通苑 亚洲第一社区的异乡人

2014年03月24日 09:01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从天通苑坐地铁5号线一路往南到东单,只用不到40分钟,但仍被视为“偏远”和“不便”。它的“体型”之巨、楼群密度与人口规模之大,被称为“亚洲第一大社区”。住在这里的人们,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更多是“北漂”,他们每天迎着城市第一缕阳光开始奔波,在夜幕沉沉时才能回到北五环外的家。一套房内可能住着七八家住户,他们彼此可能一天都不说一句话。这里还有一类特殊的“异乡”人群,因为拆迁,他们从中心城区搬迁到这里,没有离开北京城,却挥别了栖息三五十年的“故土”。

  天通苑,住在这里的人们抱怨它,也爱它。

  袁大爷的故事

  他来自:河北

  河北人袁大爷今年70岁了,大半辈子在北京工作,2002年他购买了天通苑西三区的一套房子,当时的房价每平方米2650元。那时候的立汤路不是现在这么人车分开的开阔模样,“就20来米宽的一趟老式小马路,一边一溜儿大杨树,两边是马路沟。”

  这位异乡人,对于天通苑却有着故土般的记忆。

  买房子的时候,开发商拍着胸脯给他承诺:“将来我们门前这个马路啊,70多米宽!”带着一点来自政府内部信息的神秘。现在12年过去了,老袁说:“还真不止70米宽了。”

  2009年,因为西三区的房子小,不够住,老袁一家另外购置了一套房子,还选在天通苑,在西区的东边儿,叫中苑。“搬来搬去,好像离不开天通苑了。”老袁说。

  他可算是第一拨搬进京北这座巨型社区的外乡人。听到一些骂天通苑的话,老袁不开心:“东西南北都有超市,遛弯儿能伸开腿,买东西一会儿也能回来,附近还有小公园。哪儿不方便啦?”

  小朱的故事

  他来自:浙江

  小朱是温州人,今年30岁出头。天通西苑的房子是2007年买的。因为是自己创业的公司,每天7点就上班,5点半就得起床。刚住进天通苑的时候,小朱冬天5点多起床,这座庞大的社区还沉浸在夜幕里,黑魆魆的,没什么人声。到现在,他还是这个点儿起床出门,卖早餐的、上班的、晨练的,已经到处闹腾得很了。“人飞速地多了起来。”小朱形容说。

  小朱住塔楼,楼里一共三部电梯,楼层有32层,每层10户人家,这么一算,这楼有320户。所以,小朱家楼房的电梯常年“伤痕累累”,时常有香烟头,甚至发现过有人在里头便溺,“群租的太多,用的人多了,电梯自然熬不住。”

  人多了,邻里关系依然冷漠,“以前我还和对门打打招呼,后来他们搬走了,现在我也不知道对门住了什么人了。”小朱说,这些年,天通苑繁华了,人多了,可是人越多反而感觉越冷漠,越来越觉得不安全,时刻想着要保护自己,“可能流动性大了,让人觉得不安全吧。”

  席大爷和张大姐的故事

  他们来自:北京前门地区

  5年前,因为拆迁,席大爷从前门搬到了天通苑。每天上午10点、下午3点,他准时走出楼门散步,小区里四处遛遛,晒晒太阳。小区里好多居民都认识他,因为他见谁都这么招呼:“前门的?”不分男女老幼,见人就问,可算“招牌”。每个常见面的脸熟邻居,他都问过十回八回。

  天通苑有相当一批楼房为回迁房,这营造出了一批特殊的“思乡者”。他们思念自己原来居住的大杂院,不喜欢楼房。而来自同一“故土”的人们,在新安的家里,彼此间有了一种默契,成了“新型”的老乡。

  在席大爷眼里,前门哪儿都好,吃什么都方便、买什么都顺路。

  “前门啊,回不去了!”同是前门拆迁过来的张大姐跟席大爷念叨。至今,她还在怀念住了30多年的那个前门大杂院。张大姐患有眼病,她觉着自己如果还住前门那儿,去北京医院都可以腿儿着去,可现在为了挂专家号,早上4点半就出门了。一个月两回,回回都这样。“老了啊,这里没有好医院,看病不方便。”50来岁的张大姐忧愁地下了评判。

  许大夫的故事

  他来自:山东

  天通中苑小区的很多居民都喜欢许大夫,也有人喊他许医生。

  40岁的许志星是山东聊城人,2009年贷款买了天通苑的房子。随后,他在社区里开了一家中医养生诊所,主营按摩、针灸等中医调理。许大夫医术好,热心肠,喜欢和来看病的病人侃大山。“中医治心”,他说,侃着侃着,有些人心里的郁结消了,病就好了一大半。一传十,十传百,不说小区居民,附近工地上打工的都上门求医了。

  许大夫心里有一本账,揣了160个他的客户,2/3都是住天通苑的居民,他们的身体情况、最近过的咋样,心里都明镜似的。不知不觉,许大夫的医堂成了这个小区居民的会面场所,本来对门都没打过招呼的人,在这里彼此熟稔了起来。有兴趣相投的,成了好朋友;有看对眼儿的,成了一段姻缘。

  儿子满月的时候,他在天通苑的大鸭梨摆了满月酒,其中两桌就是天通苑的居民,都是他的“老客户”,有河北的、山东的、河南的,五湖四海,那一天大家吃得其乐融融。

【编辑:张慧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