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塌楼事故引关注 建筑或进入“质量报复周期”

2014年04月08日 16:40 来源:云南网 参与互动(0)

  查找塌楼事故的责任归属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立足于现实和未来,从更加建设性的角度去思考,如何通过制度补救来还清历史旧账。

  4月4日,浙江奉化一幢只有20年历史的居民楼如麻将般突然倒塌。而同时引起注意的,是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各地城市化建设提速,大批楼房密集建成。如今,许多楼房的建设年龄已经陆续达到20年、30年。有人担忧,一些城市良莠不齐的建筑进入“质量报复周期”。(新华网4月7日)

  “质量报复周期”的说法,绝非杞人忧天,而是有充分的事实依据。近年来,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建设的楼房频频成事故主角:2009年8月4日,河北石家庄市一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二层楼房在雨中倒塌,17人遇难;2012年12月16日,交付20余年的宁波市江东区徐戎三村两幢楼发生倒塌,造成1死1伤;2013年3月28日,浙江绍兴市越城区一幢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四层民房倒塌……

  从安全角度说,同期建成的楼房具有同质性,在整体质量和安全指数上应该相差不大。如果说这些倒塌的楼房是已经落下的一只“靴子”的话,那么,那些同样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随时有倒塌风险的楼房,则是令人焦虑不安的另一只“靴子”。而从经济角度说,在房价高企的现实下,让居住在这些危楼中的业主们弃楼而去,另换新居,似乎也不太现实,毕竟成本太高。那么住还是搬,如何在安全与经济之间找到一个适度的平衡,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民生问题。

  80、90版民用楼房的居住安全是个历史遗留问题。正如杭州土木建筑学会副秘书长陈旭伟所说,“改革开放后,为了解决老百姓住的问题,很多地方确实建造了一批快餐式的房子。”彼时,由于市场经济刚刚起步,规范标准体系跟不上建设速度,加上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原因,建筑工程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而在使用过程中,破墙开店、野蛮装修屡见不鲜,也为日后房屋坍塌埋下隐患。由此可以看出,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房屋建设质量问题,既有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制度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在这个意义上说,追根溯源,查找塌楼事故的责任归属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立足于现实和未来,从更加建设性的角度去思考,如何通过制度补救来还清历史旧账。

  新闻中说,2012年香港曾推行强制验楼计划,其中清晰界定了私人业主与政府的责任:政府监督不能缺位,业主作为楼宇的产权人也要对建筑负起保养、维修之责。有专家建议,施行强制验楼刻不容缓,各地政府宜早日推出适合本地情况的强制验楼计划。

  “强制验楼”这一制度经验理应在内地广泛推行,其迫切性体现在两点:其一,不仅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盖了大量“短命建筑”,住建部官员透露,我国新建建筑的平均使用寿命也只有30年,远低于英国的132年和美国的74年,而建筑质量低下是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住房“未老先衰”是个普遍现象,涉及太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二,有利于提前预案,厘清责任,避免纠纷。楼房是特殊消费品,楼没塌的时候,很难发现安全隐患,而一旦楼塌了,往往因为时间太久找不到责任人。比如此次奉化塌楼事件,当初的承建方早已解体。推行强制验楼计划,可以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早追究责任。对一个普通家庭而言,住房是最大宗的财产,如果没有一种制度性的托底保障,人们很可能出于经济成本的考量而忽视安全问题。

  一起起塌楼事故,往往伴随着人员的伤亡。对此,政府部门不仅需要做好事后处理和安置救济工作,更需要反思不足,同时拿出切实有效的行动,防患于未然,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编辑:张慧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