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城中村改造之惑:村民盼着改造 又不了解政策

2014年04月24日 15:25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上图:22日上午,刘智远村村北的保障房项目所在地仍在施工。  本报记者 肖龙凤 摄  ▲下图:周靳郭新苑小区的环境较为整洁。    本报记者 王倩 摄

本报记者 修从涛 王倩 肖龙凤 
  城中村改造,比村变居更受关注的是村民变市民。上了楼,他们如何适应城市生活?除了保障房的收入,这些新市民靠什么来增加收入?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
顾虑>> 盼着旧村改造 又不了解政策
  走进刘智远村,一路看到的是顺着大街小巷流淌不息的肥皂水等生活污水。“都说刘智远村好,满街污水跑,老头老太太都摔倒……”刘智远村一位八旬老太太向记者念叨起自编自嘲的顺口溜。
  在贯穿村里南北、长一两公里、宽三四米的主路上,更是一路泥泞,路边不少地方还长出了青苔。70多岁的村民李先生说,“村里没有下水道,常年都这样。”
  多名村民向记者表示,盼着旧村改造,改善生活居住条件,只是不太了解具体的政策,存有顾虑。
  “当初搬的时候,说是两三年就能回去,现在已经4年多了还没搬回去。在这里的租金是每年2500元,我们两口子每个月有600元的租房补贴,还能余出来不少。”在刘智远村里租住的邻村北胡村村民尹女士有一点抱怨,但也掩饰不住喜悦,“这几年我们经常跑回去看房子盖得咋样了。现在终于盖好了,这月26日我们去抓阄,然后装修完就可以搬回去了。”尹女士“守得云开见月明”,让旁边的两名刘智远村村民多少有些羡慕。
  与北胡村只有几百户居民相比,刘智远村有1700多户、5000多人,改造难度更大。
变化>> 以前墙根晒暖 现在阅读锻炼
  就在刘智远村村民期盼改造的同时,不少村子的村民已住上了新楼。2005年启动改造的牛旺庄如今已变成了漂亮的牛旺社区,原先的村民也变成了居民,大家的生活习惯正逐步发生着变化。对此,牛旺庄社区居委会的王茂民深有体会。
  “8年前的牛旺庄还没进行旧改,村子所在的地方还是一片荒草野坡,破砖烂瓦常见,房子很矮,道路很窄,农闲的时候村民喜欢靠在墙根晒太阳。建成社区之后,有了社区广场和阅览室,大家闲暇时都喜欢参加活动。”王茂民说,到了晚上,社区广场上的热闹程度可以媲美泉城广场。
  牛旺庄旧村改造过后,建起了一个3000多平米的社区大广场,广场划分了活动区、休闲区和健身区,在广场南部有两个大篮球场,广场北面的假山附近搭建了一个供居民表演用的小型舞台。“广场东面有网球场和门球场,还有一个老年活动中心呢!”居民王大娘说,这里的老年人门球队可厉害了,曾经在市里组织的比赛中拿过第二名。
  在牛旺庄社区的西北处,有一个免费的图书阅览室,面积有300多平米,藏书大约7000本。王茂民介绍,阅览室除了供大家阅读外,还配备了10台电脑,为居民提供便捷的上网阅读服务,“闲着没事的居民,也喜欢到这里来转转、看看书。”
不适>> 绿化带有空地 新居民想种菜
  村庄变社区,村民变居民,短短10年不到,在省城像贤文、牛旺一样,经过旧村改造之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村庄还有不少。在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繁荣变化的同时,从村民演变而来的这些居民也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适应,他们的一些心态和想法正逐步发生着变化。
  近日,家住牛旺社区的李大爷正在犹豫,春天到了,他还要不要像去年一样把楼下花坛的空地种上菜。“空着地种草多浪费,种点儿菜多好。”李大爷说,他干了一辈子农活,看到闲着的土地就觉得不舒服,“可是周边的邻居都反对,大家都说这里是公共绿地,不能随便种东西。就连我在楼下用柴火烧水也会遭到投诉。”
  记者在采访时还发现,安置房在建设之初,周靳郭新苑小区规划了绿化带、花园,但有的绿化带内却被种上了香葱、韭菜等蔬菜,在一些单元楼的楼下,则堆放了木柴、破旧家具等物品。
  说到这些,王舍人街道东周家村党支部书记周元祥表示,不可否认,有少数村民还没有适应现在的生活,以绿化带内种菜、乱堆乱放为例,也跟村民之前常年的耕作、生活习惯有关。
  “说实话,现在没有地了,看到花坛里这些土地,就想种点青菜,不然太可惜了。”一名居民告诉记者,和她的想法差不多,很多人也抱有这样的想法。
焦点>> 缺乏相应技能 再就业成难题
  “城中村改造之后,村民住上了楼房,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村民的再就业问题。”周元祥说,村里四五十岁的村民大多没有技能,再就业成了难题。“不能让大家闲下来,没有事情做容易出现问题。”周元祥说,从这个角度出发,也为了让村民能够尽快完成由村民到居民的转变,他们格外注重对村民精神文化素质的培养,比如在小区里建设文化娱乐广场、老年活动室、书画室、图书室等,村里还组建了扇子舞、太极拳表演队伍。
  “由村民转化为居民,不仅仅是住上楼房这么简单,在思想、生活环境、保障等方面,也要完成由村民到居民的转变。”周元祥说。
  与牛旺社区李大爷的“烦恼”相比,家住贤文花园小区的隗大哥更为着急。“现在没了土地,只能想法子到外面打工,可咱都40多岁的人了,没有什么技术,也就能干点体力活。”隗大哥说,尽管每年都能拿到政府所给的失地补偿,但他觉得自己不能游手好闲,应该有个营生,“曾经做过小菜贩,在社区周边摆摊,但是城管经常赶。”隗大哥说,他虽然住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楼房,但他内心更希望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期盼>> 把孩子教育好 过城里人生活
  除了就业,做了半辈子农活的王晓有着跟隗大哥一样的焦虑,但她觉得,虽然她跟城里人在心态上还是不太一样,但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孩子教育好,“让他在楼房里长大,跟城里孩子一样学习,过城里人的生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城中村改造完成后,房屋的维修问题也是接下来面临的难题,与城市销售的商品房不同,这些安置房没有公共维修基金。
  还有更为直接的问题,村民搬进楼房之后,与之前住在村里各自院落不同的是,住在小区的村民还需要交纳物业费、水费。“我们现在用的是自备井的水,每方2元钱,物业费合到每平米0.4元,电费则直接与供电公司对接,与之前差距不大。”周元祥介绍。而对于增加的这些物业费、水费,最初也有一些村民不配合,因为之前住在村里不需要这些支出,“我们得不断引导大家的观念,同时把小区建设得更漂亮、整洁,大家也能感觉到这些支出值。”
 相关链接 
城中村居民纳入 就业扶持重点范围
  近日开始实施的《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意见》指出,改造后的城中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机制。
  改造后的城中村居民,还将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符合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城市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以及其他社会救助标准的,依法享受相关社会救助。
  就业方面,城中村居民将纳入城乡就业扶持的重点范围,通过鼓励创业、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大政策支持等措施,促进城中村居民充分就业。

【编辑:陈璞】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