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地方“救市”有何动因

2014年05月08日 11:49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从去年8月温州首传限购松绑至今,共有10个城市接连出手“救市”。

  探究这一轮地方“救市”动因有多个纬度。首先,地方政府利益是“救市”的最大动力。房地产涉及地方政府的多种利益,比如,楼市降温会影响到地方GDP、卖地收入以及税费收入。再加上房地产直接关联和间接关联的行业多达几十个,在今年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房地产业兴衰显然对地方政府影响巨大。有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3年,我国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分别为59.3%、43.6%和59.8%。显然,地方政府不会容忍楼市降温。

  其二,楼市分化给了地方“救市”的机会与权力。过去多年,都由国家统一对楼市进行宏观调控,但从去年开始,楼市分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不再适合“一刀切”式的调控,所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地方政府因此有了自己调控的机会和权力。

  其三,“救市”先行者成了跟随者的榜样。尽管中央明确了分类调控的思路,但很多地方政府并不敢轻易迈出“救市”步伐,一方面顾忌舆论压力,另一方面也顾忌“救市”风险。有了“先行者”,其他城市就不再担心成为“出头鸟”了。

  在笔者看来,房价虚高、库存量大的城市,必须谨慎“救市”,否则,给楼市自身以及整体经济都将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住建部今年表明的监管思路是“分类指导”。但是,在目前多个地方花样百出的“救市”行动中,究竟有没有“分类指导”,或者说如何进行“分类指导”,公众不得而知。如果有“分类指导”,希望以公众看得见的方式进行“指导”,更应该以一定的依据、标准来指导地方合理调控楼市。 □冯海宁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