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过早开放的市场限制了本土房企的发展?(2)

2014年05月28日 14:42 来源:杭州日报 参与互动(0)

  限购限贷后,本土房企的资金流困难问题便不断暴露。相较而言,外来大鳄的融资能力明显强于本地房企。比如龙湖,2013年完成的两次大规模融资成本都比较低,只有6~7%。再比如中海,2012年11月15日,中海宣布发行10亿美元的担保票据,其中7亿美元10年期票据的票息仅为3.95%。

  而因为融资渠道少,本地房企一旦遭遇资金瓶颈,首先想到的便是卖项目卖股权。2012年,绿城中国向九龙仓分两次增发股份,从而获得50.98亿港元资金。也在这一年,融创以33.72亿元收购了绿城在苏南及上海的9大黄金项目50%股权。而金都的资金问题也是通过去年的高尔夫艺墅股权出售度过难关,从而套得12亿资金。

  不够职业化

  老板驱动力太强,是种错?

  本土房企另一个明显的特点,老板中心制。在以老板为核心驱动力的企业管理模式中,本土房企的壮大发展确实面临一定瓶颈,而一旦老板有退休的想法,对管理人选的要求比较高,企业很可能就会面临“断层”的风险。

  宋卫平在解释“退隐”的原因时说,寿柏年身体不好,无法再承受巨大的压力,他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和老同学一起退休。绿城的两位中心人物:1958年出生的老宋,1954年出生的寿柏年都已超过55岁。据媒体信息,宋卫平无子女,而寿柏年子女无意接班。这是困扰宋卫平的问题。“我们继续管下去的可能性非常小,实在没有人管就必须得我们管了,管到70岁退休,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安排。”老宋在绿城内部找不到接班人,决定引入外部力量,将绿城交给有野心有斗志有能力的孙宏斌。

  虽说绿城已经是一家拥有20年历史、100多家子公司、5000多名员工的大企业,但熟知内情的人都知道,在绿城,什么事都是“宋老板一人说了算”。如果事无巨细都要老板点头,这样的管理模式注定只能做精耕细作的企业,而不能成为规模型企业。

  摊子一旦铺得大了,老板有点力不从心。这是很多本土房企面临的共同问题。2009年和2010年,是绿城的拿地高峰期。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绿城的在售项目面积达到1710万平方米,土地储备在3600万平方米左右,布局全国十几个省市区,三十多个城市。光2010年,绿城就拍得土地17块。而金都,更是习惯于在市场高点拿地。高尔夫艺墅,就是它在2009年拿的标志性高价地。

  但在2011年以后的限购限贷市场下,土地储备越多,房企就必须采用快速周转的方式才有可能生存下来。以今年为例,大多数上市项目从拿地起到开盘,间隔时间都只要一年左右,而两三年前,间隔时间起码要一年半到两年。对于开发商来说,当房价不再大幅上涨,地块耽搁时间越长,财务成本就越高;小步快跑,薄利多销已经成为主流趋势。

  除了房子造得快外,卖得快也是必要的。而这,就需要管理上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只有像万科那样,对市场定位、产品设计、成本控制、营销企划、产品采购、物业管理等各个房地产开发的核心环节实行严格管控,才能实行高周转。这些都逼迫着本土房企,必须向职业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在跑量速度上和外来房企竞争。也只有这样,本土房企才有生存空间和竞争力。

  市场残酷,适者生存是个无情的游戏规则。

  

过早开放的市场限制了本土房企的发展?

以首开地产为样本,剖析杭州、北京房企间的不同发展轨迹

www.zzhz.com.cn 2014年05月28日 08:33:52 住在杭州网

  就在杭州楼市限于低迷,开发商焦头烂额之时,以北京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的房价仍持续上扬。相较于北京房地产业的红火,更显示出杭州楼市的沉寂。遥想当年,作为中国房地产业的一个指标性城市,杭州的房地产业以及杭州的房价,一度也曾牛气冲天,甚至大有晋升一线城市的气概。短短几年时间,杭州房价就从一个顶峰回落到如今的平民化市场。对开发商来说,如此下滑的市场形成对其严峻的考验。记者曾与众多外来开发商探讨过杭州的楼市,尤其是去年来到杭州高价拿地的开发商,他们普遍有种错觉之感。有开发商曾告诉过记者,他们来杭州前,印象中完全是抢房抢疯的画面,这与杭州楼市早年的疯狂如出一辙,但却已不吻合如今杭州楼市的形象。比照杭州与北京楼市的变化,可能并不是件特别有参考价值的事情,因为两个城市的体量不同,定位不同,积聚财富的能力不同等等,但作为当时号称北上广深之后的“第五城”,杭州的楼市也曾引领中国楼市,从这个角度说,把现在的杭州与现在的北京比较,仍具备相当的价值。为了让这种比较更接地气,记者特地把在北京市场占有率第一位的首开地产作为样本,来展示北京楼市与杭州楼市不一样的发展轨迹。而在记者看来,杭州过早开放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羁绊了杭州房企的壮大。

  前几天,杭州乃至全国楼市最大的事件,莫过于绿城与融创之间的股权交易。撇开交易本身不提,宋卫平卖绿城,对于很多浙江人来说,在情感上多少都是种打击。作为浙江规模最大的房地产企业,随着绿城的易主,浙江已经不存在全国范围内够得上“大鳄级”的房地产企业了,这表明,经过10多年的发展后,浙江的房地产企业都没有做大。在杭州,我们事实上也早已发现类似的情况,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本土房企收缩规模,甚至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了。这一方面可能与本土房企的发展理念有关,但另一方面可能也与本土市场的过早拱手相让有关。以杭州为例,是最早实行土地招拍挂的城市,这个时间点还在1999年。对于未来房地产业的发展而言,土地招拍挂是件里程碑式的事情,这表明整个土地出让制度的公开透明。但也正因为如此,所有的企业都可以来到杭州,杭州本身也会出现大量的同类竞争企业,杭州市场从一开始就是个充分竞争的市场。这一方面是促使了杭州的开发商在产品方面更好的投入,即便到今天,杭州房产品的品质,仍是全国学习的对象;但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杭州房企的发展。很显然,过早规范的市场,房企要付出的成本更高,彼此间的掣肘也更多。杭州房企因为过早的规范化,而吃到头口水,但最终却没能养壮自己。与杭州相比,全国性的土地招拍挂启动于2005年,北京市场也是到这个时候才将土地出让制度化。这让很多企业获益匪浅。首开地产可能杭州人还未必听说过,但在北京是绝对的“一哥”。首开地产至今已走过34年的历程,是中国最老牌的开发商之一。作为北京最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首开地产累计竣工面积已超4000万平方米,其中4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居住区达30多个。毫不夸张地说,在北京近一半土地上,都曾留下过首开地产的开发足迹。首开地产能有如此的成就,这跟当时整个北京市场的相对封闭有关,提供给了首开地产巨大的练好内功的时间。记者曾去首开地产在北京南二环的一个项目——首开·璞瑅参观过。这个项目是首开地产开发方庄特大型片区城市住区的尾声项目,方庄特大型片区城市住区,共开发面积逾400万平方米,这其中首开地产承担了300万平方米的开发量。从1995年开始,首开地产就介入该片区的开发,开发时间前后延续20年,房价也从当初的几千元/平方米,涨到如今的60000多元/平方米。可以说,现在在方庄生活,目之所及,都是首开地产提供的。我们过往一直再说城市运营商,首开地产至于整个方庄的影响,就是种典型的“城市运营商”的操盘手法。

  在这种积累过程中,首开地产本身也获得长足的进步,甚至在一个更大的空间内,完成对整个城市的改良。历史上,首开地产承接了奥运村、亚运村、大运村的开发建设,设计承建了国家体育馆、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等国际级体育盛会的相关场馆。其中奥运村、国家体育馆、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等项目曾多次获得鲁班奖、詹天佑奖,国家体育馆更是入选“北京当代十大建筑”,成为北京最负盛名的地标建筑之一。因此,如今说到首开地产,更多的人把其解读成“奥运地产”。

  反观杭州的房企业,鲜有机会参与大片的土地开发,在大城市比比皆是的超级大盘,在杭州并不多见,尤其是百万平方米左右的大盘,在杭州更是凤毛麟角。杭州的房企,在城市化进程中,早年除了住宅,参与的程度其实很低。这也让杭州的房企业,普遍缺乏原始积累的阶段。加上提前启动的杭州地产市场,也能让其吃饱,走出去的意愿也不足,最终造成杭州的房企,除了在房产品方面一枝独秀外,在其他方面相对落后的现状,尤其是开发理念的落后。

  首开地产也是去年来到杭州的,并且一落子就布局三个项目,堪称大手笔。一个位处老城区德胜路之上,另一个位处有“杭州徐家汇”之称的申花板块,第三个位处半山田园板块。以西、东、北三大方位完成对杭州城的包围,这显然让杭州房企业羡慕,杭州房企如今鲜有企业能在一个城市同时上马三个项目。

【编辑:陈璞】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