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央行调查:准备出手购房的居民占比下降

2014年06月26日 11:04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昨日,央行发布二季度银行家、企业家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宏观经济热度指数方面,数据显示,银行家、企业家给出的数据都有所下降,其中,贷款需求方面也出现了下滑。

  城镇储户方面,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上升,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34%,有所下降。

  宏观

  银行家企业家信心指数双双下降

  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27.3%,较上季下降9.1个百分点。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32.8%,较上季下降0.6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0.4 个百分点。

  其中,50.9%的银行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正常”,较上季下降14.4个百分点;47.3%的银行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偏冷”,较上季上升16.3个百分点。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预期指数为30.5%,较对本季的判断提高3.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企业家的调查数据也显示,36.1%的企业家认为宏观经济“偏冷”,62.2%认为“正常”,1.7%认为“偏热”。企业家信心指数为64.9%,较上季下降2.1 个百分点。

  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为71.6%,较上季下降6.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制造业贷款需求指数和非制造业贷款需求指数分别为63%和62%,较上季分别下降4.7和3.8个百分点;分规模看,大、中、小微型企业贷款需求指数分别为57.9%、64.9%和72.9%,较上季分别下降2.4、4.8和4.6个百分点。

  对企业家来说,资金方面的情况也不太乐观,其中数据显示,资金周转指数为56%,较上季下降0.5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2.2 个百分点。31.2%的企业家认为本季资金周转状况“良好”,49.5%认为“一般”,19.3%认为“困难”。

  楼市

  准备出手购房的居民占比下降

  城镇储户方面,居民的投资意愿有所下降,更多的居民偏向于储蓄。数据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47.6%,较上季上升3.4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18.4%,较上季上升0.8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34%,较上季下降4.2个百分点。

  此外,房价方面也出现了调整,在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认为房价高的居民比例有所下降,数据显示,63%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比上季降低1.3个百分点,34.2%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可以接受”,2.8%的居民认为“令人满意”。

  对下季房价,21.2%的居民预期“上涨”,50.3%的居民预期“基本不变”,15.1%的居民预期“下降”,13.4%的居民“看不准”。未来3个月内准备出手购房的居民占比为14.4%,低于上季0.6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0.4个百分点。

  房企发债闸门有望放松

  业内分析称或对发债企业有资格要求 中小房企受益更多

  本报讯 (记者周宇宁)房企在银行间重启发债或渐行渐近。近日有消息称,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正在积极研究支持承担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的企业注册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的具体措施”。

  由于交易商协会主要负责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的注册和管理,因此若上述消息属实,房企在银行间发债融资的主要方式将是中票和短融。

  昨日,记者采访了多家机构固定收益部人士,他们均表示暂未听到有这方面的消息。某大型券商固定收益分析师对记者表示,由于中票属于备案制,而企业债归发改委管,是审批制,因此相对来说,发行中票会更容易些。此外,相比于大型房企而言,中小房企受益会更多。

  兴证期货分析师孙静哲对记者表示,大型房地产企业不缺钱,资质好,贷款和发债成本不会有太大差别。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房地产风险较大,贷款是比较困难的,贷款利率同样较高,发债反而是较好的融资方式。

  不过,业内人士预计,即使房企发债现松动迹象,也并不意味着发债这一融资渠道将会全面开闸,因此将其解读为政策救市为时过早。

  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郑宇洁认为,这表明即使发债重启也“将对房企资格有严格的限制”,“只有从事普通商品房、刚需商品房建设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房企们才有望得到资金方面的支持。这反映出中央政府谨慎的态度,至少目前来看,依然不会轻易出手救市”。

  孙静哲指出,若房企发债重启,基本面上就是形成对投资的拉动,使得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加多样化;同时,房地产企业发债可以改变企业原来单一的贷款融资模式,从而将原本积聚在银行的风险分散化。不过贷款和发债成本之间的衡量,可能会对现有银行的资产配置模式造成冲击。

  广州日报记者 李婧暄

【编辑:马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