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成都7大卫星城:优于中心城区 高于国家标准

2014年07月03日 15:07 来源:成都晚报 参与互动(0)

  “成都将构建一个由大中小城市衔接、呈梯状结构的六级新型城镇化体系,中心城区人口将控制在700万以内,同时围绕中心城区打造7个卫星城,分担并转移中心城区的功能、人口和产业。”——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

  亚洲开发银行根据其自主开发的指数体系,重点考量中国各主要城市的“环境宜居性”,成都这座西部城市最终在全国33座城市的排名中位居榜首。在综合考虑区位条件、产业条件和基础条件后,成都选择建设龙泉驿、温江、新(都)青(白江)、郫县、双流、新津、都江堰7个现代化卫星城,今年《成都市城镇及村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的出台,则形象地描绘出了卫星城“最宜居”的面貌。

  布局

  打造7个卫星城 对绿地有精细规划

  今年上半年,《成都市城镇及村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获市政府批复,由市规划局正式发布并开始施行,为卫星城的建设制定了高规格的标准。最新编制的《成都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则提出构建梯次分布、大中小城市互相衔接的城镇体系,并再次明确建设7个卫星城。

  记者了解到,按照试行办法,在建设用地上,卫星城公园绿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不应低于15%,人均公园绿地不低于15平方米,并构建“中心公园—大区公园—片区公园—社区公园”四级公园绿地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中心公园用地面积不小于15公顷,片区公园用地面积不小于1公顷,社区公园用地面积不小于0.5公顷。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边缘应形成环城公园,公园宽度为1-2公里。试行办法对绿地进行了精细化的规划,而在亚洲开发银行的考核数据中,包括绿地面积等因素的家庭宜居性,正是重要内容之一。

  规划

  各方面基础配套 与大城市标准看齐

  根据“四态合一”推进城镇化的要求,成都市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坚持用“绿隔”区域锁定开发边界,加快建成环城生态区,高水平建好“六湖八湿地”,增加中心城区邮票绿地和袖珍广场。打造城镇生态隔离区,发展城市走廊间组团式绿地,提升重点河道景观。

  “2010年曾试行过《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设计导则》,《成都市建筑规划设计导则(2013)》与之相比,有一些延续和调整。”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了解,今年2月份正式试行的这一设计导则,对城市空间形态总体控制,以及主要滨河区、主要公园周边地区、主要临路地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等5大重点地区的设计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市民塑造一个人性化、生活化、特色化的城市空间。

  “同时试行的卫星城规划方案,其核心就是要合理控制区(市)县规划的建设强度,提高他们配套设施、道路建设和绿地建设的标准。”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卫星城并不是说规模一定要建成大城市,但公共服务设施的标准按照大城市的标准来进行配套,这个标准水平略高于国家的标准。该负责人表示,包括公园、教育、医疗、文化等最受市民关注的基础配套,卫星城以及县城将比中心城区更加优越,“卫星城如果比中心城的标准更高,就能吸引人口的疏解,吸引产业发展。”

  未来

  公共服务一体化 构建大都市城市群

  如今,卫星城已经逐渐从规划走进现实。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份,温江区城乡规划委员会召开的2014年第二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国际化卫星城(温江)总体规划》(2014-2030)。该规划强化生态隔离和组团发展,体现与中心城区生态空间足够“远”的组团关系,同时强化与中心城区的功能互动,注重承接市级优势公共功能转移,构建覆盖全区、统筹城乡的“四级十二类”(市级、区级、产城单元级、社区级)公共配套体系以及“10分钟”生活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

  与温江区一样,其他卫星城的雏形也逐渐显现。新都区被定为成都市城北副中心,承担成都市机械、IT、电子、食品、生物制药、旅游和物流基地的功能,打造了毗河八景,完成了府河、九道堰河岸绿化工程,建设了北湖湖泊和生态湿地。青白江区为成都北部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底即将开通的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将青白江到成都城区的时间缩短至10多分钟。双流县以成都至乐山、雅安高速公路、机场路等10余条高等级公路为骨干,构建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龙泉驿区作为成都近郊拥有湖泊最多的区县,有20座天然或人工湖泊,正逐步构筑“一带一心三纵三横多区域”的田园生态体系。郫县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级生态县,县城建成区绿地率达39%,绿化覆盖率43%,人均公园绿地达到9.52平方米……

  按照规划,7个现代化卫星城将与中心城市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构建大都市城市群。未来,它们将承载中心城市的功能、产业、人口的转移。如何形成一体化,成都有着全面考量,推进市级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资源向卫星城延伸,逐步实现卫星城与中心城区市级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15分钟城市公共服务圈。同时,实行中心城区和卫星城区之间的交通同城化,形成对内交通体系。

  成都晚报记者 董亮 摄影 黄尚斐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