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聂梅生:指标仍处高位 判断楼市拐点为时尚早

2014年07月14日 10:04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参与互动(0)

  原标题:聂梅生:指标仍处高位 判断楼市拐点为时尚早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张郁唯 北京报道

  今年以来,由于国内房地产行业增速不断放缓,拐点论、崩盘论等多种说法不断被抛出。近日,在某闭门会议上,全联房地产商会创会会长聂梅生向大家汇报了房地产行业相关指数统计结果。

  “今年前两个季度的中国房地产投资应该在3万亿元左右,如果下半年的局面持续不变,预计今年这一数据会在7万多亿元左右,这跟2012年的数据差不多,所以我们认为,房地产的各项指标还是处在历史高位上。”会议期间,聂梅生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中国房地产报:今年房地产行业有什么特点?

  聂梅生:我觉得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就是高位盘整。今年房地产市场的表现在历史上还是一个高位,很多指标都高于去年,但涨幅在下降。很多人把下降解读为中国房地产要崩盘了,看数据就知道这个解读有问题。

  其次,在城市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差异化正在加大,现在处于分化的阶段,房地产行业走势不能再一概而论了。

  第三,今年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全行业资金趋紧走势,可以说已成定局。所以对房企来说资金如何很好地配置,是不是一定要在中国市场上寻找机会值得重新思考。

  中国房地产报:基于哪些数据判断今年房地产市场仍处高位?

  聂梅生:我们梳理一下从2008年到今年一季度的情况,可以看到,中国房地产投资在2008年的时候是3万亿元,去年达到最高值8.6万亿元,今年前两个季度应该是3万亿元左右,如果下半年走势大致不变,预计今年在7万多亿元,这跟2012年的数据差不多,所以我认为还处在高位。

  中国房地产报:你认为现在房价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聂梅生:现在房价在跌,但跌得不是很多,我估计今年内回升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去年1、2月份的房价很高,但是总体来看,去年房价整体趋势还是下行的,之前我们一直在提醒大家,房价平均涨幅已经在下行了,但是业内不是很关注。其实房价下行的趋势从去年起已经开始成型了,只不过在今年进入了负增长。

  我们在衡量房地产行业健康与否时,有个景气指数。中国房地产指数在95~105之间是景气。而今年5月份这一数值是95.02,所以现在还不能说是不景气。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数字已经跟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94.74最低点差不多了。

  中国房地产报:你认为下半年中央政府层面会有救市举措吗?

  聂梅生:中国房地产的情况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不太一样,它是列在投资里面的,投资又是我们GDP中的非常重要的驱动力,它占到投资中20%~25%,房地产投资下降一定会拖动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下降。

  目前看来,今年房地产对投资负拉动的影响比较大,以至于形成了我们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下行走势。如不改变的话,对今年中国GDP稳定在7.5%左右这一目标可能会产生影响。我认为三季度政府可能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带动房地产投资,比如拉动保障房投资等。

  中国房地产报:你提到的城市分化是如何表现的?

  聂梅生:我们统计了十大城市房价环比变化的数据。发现除了北京还保持着0.69的月均涨幅(这个涨幅是不小的,如果按照这个节奏继续涨的话,全年涨幅会在8左右),其他的城市房价环比基本都在降,都是负增长。

  所谓北上广深,现在只有北京还保持房价上涨,这个局面已经证明了城市之间的市场分化,一线城市也不是铁板一块的。

  中国房地产报:下半年土地市场会怎样?房企拿地热情如何?

  聂梅生: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速还是在涨,只不过是涨的较少。去年开发商确实是不差钱的,但是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速下降很快,现在卖地并不那么容易了,开发商拿地热情不高。

  据我们统计了解,今年的房子没有去年多,卖出来的钱也没有去年的多,造成今年开发商的资金趋紧。去年回款到位资金的增速是20%~30% ,今年一下子急降至3.6%。这个降幅是很大的。但尽管这样,依然有3.6%的涨幅,并没有进入负值,只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拿地的各方面就会很谨慎了。

【编辑:陈璞】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