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安居宜居的“杭州模式”当选全国典范

2014年07月30日 14:1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近日,2014年城市发展质量论坛暨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城市表彰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杭州荣获“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市”称号,由杭州市住保房管部门组织申报的“安居宜居工程”案例入选民生典范案例。
  全国首批民生典范城市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于2013年11月启动,由人民日报社、人民网主办,内容涵盖生态文明建设、民生改善建设、城市综合发展质量三个类别,包括社会文明、文化建设、医疗改革、教育改革、安居宜居、就业保障等六大方面内容,全面盘点各地民生改善与城市建设的配套措施,活动期间共有成都、杭州、西安、长沙、呼和浩特、无锡等4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的300多项案例参与申报评选,经过网络公示、专家评议、媒体监测等环节,最终评选出在全国具有标榜性、典范性的民生案例和城市。
  在全国首批民生城市案例评选中,由杭州市住保房管部门组织申报的“安居宜居工程”案例得到了相关专家学者和全国网友的一致好评,因其高度彰显民生理念,成功入选了《全国民生典范城市案例》丛书。该案例题为《以创新举措和人性服务浸润人心安居宜居亮点纷呈》,重在实现老百姓“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目标,集中介绍了过去几年中,杭州市住保房管部门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构建“杭州模式”住房保障体系、推进物业管理改善工程等一系列举措,大力改善民生,提升生活品质,实现了住房困难家庭政策“全覆盖”,走出了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安居宜居”之路。
  近年来,杭州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体系“杭州模式”,坚持“租、售、改”三位一体,大力发展由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危旧房改善、拆迁安置房等构成的多层次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无论从保障范围还是从保障数量看,杭州特色的住房保障工作都走在了全国前列。据统计,自1999年经济适用房公开销售以来,杭州已公开销售经济适用住房79548套,总建筑面积627.85万平方米,累计惠及79548户中低收入家庭;截至2013年底,杭州市区廉租房保障通过实物配租、货币补贴和租金减免等形式,已累计保障住房困难家庭10877户,实现了对低保标准2.5倍以内的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杭州公共租赁住房已累计保障13766户家庭,同时,随着保障范围和保障数量的不断增大,为进一步探索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从而实现各类保障政策的畅通与衔接,杭州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了“五项便民举措”,具体包括廉租房转公租房、公积金缴纳租金、优先保障、房源调整、房源调换等,不断优化保障性住房的管理服务体系。
  除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在数量、保障范围上有所突破外,危旧房改善工程也已成为杭州市住房保障体系的又一亮点,被认为是“办在老百姓家门里”的又一个“民心工程”。这些已成为“危旧房”的四方院落、木质老宅,曾经见证了几代人的悲欢离合,却因经历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风雨侵蚀,已难以承载现代生活的居住要求。通过危旧房改善,六城区累计按规划实施了危旧房改善面积177万平米,改善了3.5万户困难群众住房条件。“脏、乱、差”的大杂院转变为整洁、有序、优美的新院落,干净的楼道,优美的环境,再也看不到乱拉的电线和胡乱的搭建,居民再也不用烟熏火燎地在楼道里烧菜做饭,实现了老宅历史风貌与现代城市环境的融合。不少改善后的危旧房已成为杭州的新地标,如小河直街,从一条破败不堪、几乎被人遗忘的老街,转身为设施齐全、格局精致、风貌原汁原味、展示和体验杭城原生态运河人居文化的典范。又如城隍牌楼127号,白墙黑瓦,坐北朝南的墙门合院,皇城根下的百年民宅,在历经危旧房改善后,一改之前破旧的面貌,厚重的大门里面,展现的是青石板铺就的庭院,居民从庭院的古井里提水,江南民居那种特有的风韵一览无遗。像这样通过危旧房改善而得到梳理整修的老街(巷)约有40余处、约50余万平方米,古远悠久的历史、地方特色的民俗、活色生香的气息、白墙乌瓦的记忆,都得以保留在这十里八巷的角落里,延续在日新月异的生活中,让杭州人诗意而居。此外,杭州市住保房管部门还在全国率先实施了老城区范围内1999年前建成、尚未实施物业管理的老旧住宅区“社区化准物业管理”改善工程,该工程始于2009年,已完成工程项目约300余处,涉及老旧住宅约5000余幢,推行社区化准物业管理面积约1800余万平方米,惠及住户约26万余户。
  随着保障范围和保障数量的不断扩大,公共租赁住房已日益成为杭州住房保障的主要形式。从2004年开始,杭州就开始探索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才)公寓、外来务工人员公寓、经济租赁房等租赁型保障性住房,2010年,根据国家大力发展公共租赁房的部署,将上述三种形式的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统一纳入公共租赁房保障范畴,真正实现了住房保障从“以售为主”向“以租为主”的战略转变。在目前的住房保障体系中,公租房被放到了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重购轻租”的历史在杭州已经渐行渐远。
  杭州突破传统住房保障方式对户籍的限制,将创业人员和新就业大学生纳入公租房保障体系,重点解决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大学毕业生、创业人员等群体的住房困难,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难以覆盖到的“两个夹心层”家庭的住房困难得以有效解决,从而实现了各类保障性住房之间的无缝衔接。
  去年开始交付使用的半山田园公租房小区,总建筑面积达到33万平方米,是杭州市首个集中建设的公租房项目,由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负责建设和管理,可容纳万余人入住。它的建成使用,是杭州住房保障建设历程中一个具有标杆意义的里程碑。更为重要的是,眼下正在建设中的公租房项目,可谓是热火朝天,未来的供应量相当庞大。除了田园公租房,杭州还有花园岗、蒋村、塘北、庆隆、三里亭和牛田等六大市本级公租房集中建设的项目,再加上商品房配建项目和收购(移交)项目,未来可以供应的房源约有3万余套。这些项目足以让这个城市里相当一部分人的居住梦想得以实现。公租房的出现,不仅让非常多的住房困难家庭得到温暖,而且使得住房保障的阳光更多地洒向了年轻人和创业人员群体。
  杭州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与全国许多城市一样,杭州在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和管理中,同样面临着防范弄虚作假、解决“退出难”等普遍性难题。尤其在杭州市区目前已累计保障20余万户家庭、“十二五”保障房建设规模达到1290万平方米的背景下,如何把好“准入关”,确保公平分配;如何把好“退出关”,确保公平善用;如何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实现管理和服务有机统一等,成为住房保障工作的当务之急,需要创新突破。面对这些问题,杭州住保房管部门针对这些全国性难题进行了持之以恒地探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不断的亲身实践和创新总结的基础上,如今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以“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为鲜明特色的杭州保障性住房管理服务体系,依托信息化管理,完善审核监管,确保公平分配;创新智能化管理,破解“退出难”,确保公平善用;探索社会化管理,改进治理方式,确保优质服务。其着力点是以信息化管理确保阳光分配,以智能化管理破解“违规占用”,以社会化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与此同时,田园公租房小区在全国率先引入了一套为公租房小区量身定做的智能化信息解决方案,依托高集成高智能高信息化的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将门禁卡的使用状态与租金缴纳情况绑定,同时也与公租房租赁期绑定,最终实现对普通保障性住房存在的“租金收缴难、资格退出难”等老问题的解决。这套全国首创的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技术联网能够将住户资格审核、入住办理、租金收缴、房源报修、资格退出等功能统一纳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便于提高办事效率。此外,依托全数字可视通话设备实现小区三级管理,有效增强安全性。同时,以住保部门、社区、物业公司协同管理为中心,建立政府公共服务统一平台,并引入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共同参与保障性住房管理,实现管理和服务的有机统一。
  由于保障房社区特殊困难群体比较集中,为此田园公租房小区还建立了一套以住保房管部门、社区、物业公司协同管理为中心,整合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并引入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综合管理机制。
  创新保障房管理服务体系,让百姓能“安居”更能“宜居”。“党的政策暖人心,政府给力乐市民;田园春晓迎友邻,夏意秋韵现温馨;社区和睦家欢欣,小康生活渐走近;加油杭州齐鼓劲,幸福之城景又新。”——这是一位叫许锦华的住户,在选到公共租赁房时创作的一首感谢诗。安居宜居的“杭州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以10多分钟的篇幅专题介绍了杭州保障性住房管理方面的积极探索,认为“杭州积极探索这套管理体系确保了保障性住房的分配管理的公平、公正”;人民网也进行了专题报道,肯定了杭州在保障房“阳光分配”、“阳光管理”方面进行的“有益的探索和创新”;新华网则认为杭州智能化管理体系“全国首创”,是一次“积极探索”;中新网认为杭州的这套管理体系堪称“保姆式”。与此同时,杭州的做法和经验还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专题推广。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