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楼市投机炒作盛宴已成烟云

2014年09月18日 15:4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这一阵子,地方政府竞赛一般松绑房地产调整政策。先后几十个城市先后解除、松绑了限购政策。接着,个别城市又开始打限贷的主意,一些城市已经出台文件在利率、首付款比例对房贷进行松绑。更有离谱的地方政府和城市竟然出台财政资金鼓励购房和补贴房贷政策。松绑楼市调控政策的城市一个接一个,松绑内容五花八门,一轮接一轮。
  不断放出的松绑调控信息,蒙蔽了许多市场参与者的眼睛,对市场以很大干扰,对买卖者市场预期带来不小影响。被媒体解读为楼市利好接踵而至,房地产盛宴又要到了,高房价将要重拾升势甚至暴涨。
  然而,面对“重重利好”,亚洲首富李嘉诚竟然视而不见,又开始抛售内地物业项目。中国房地产企业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周二(8月12日)公告称,拟透过附属公司泛海控股国际以近40亿港元价格,收购和记港陆逾七成股权,出让人为亚洲首富李嘉诚控股的和记黄埔旗下两间全资附属公司(8月12日新浪财经)。同时,有消息称李嘉诚持股7.84%的新加坡房地产基金亚腾资产管理(ARA)正在洽谈出售上海黄浦江的盛邦国际大厦(8月13日《北京青年报》)。
  近阶段,李嘉诚家族旗下公司不断抛售其内地资产。此前,香港盈大地产以72亿港元卖出北京盈科中心,长江实业子公司出售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写字楼,并出清已持股多年的长园集团股权。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内李家父子抛售的楼盘价值已达250亿元。同时,李氏父子已经很久没有新增房地产项目了。据说,李嘉诚已经两年没有在内地拿地了。
  李嘉诚是有国际影响力的人物,特别是在房地产行业上的眼光、判断等都是独到的,看走眼的不多。整个亚洲市场,李嘉诚系的一举一动无疑是市场走向走势的风向标。
  在内地楼市利好不断的情况下,李嘉诚继续我行我素大举抛售内地房地产项目,继续不断给中国内地楼市泼冷水,不能不引发深度思考。李嘉诚就不能再用“撤资纯属子虚乌有,资产买卖只是正常的商业行为”来解释了。
  撇开所谓的政治气候不谈,仅就中国内地经济包括房地产行业来说,李嘉诚确实看到了一些变化。从宏观经济来说,过去那种在大投资、货币大投放背景下的粗放式、掠夺式、疯狂投机炒作式的增长模式将一去不复返了。随之而来的是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走低趋稳,投机炒作盛宴不在,泡沫被挤干,投资资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时代过去了。无论是中国内地资本还是海外资本都不会像过去那样,能够不费吹灰之力捞到超出预期的回报。中国内地资本、投资者对新常态要有一个观念转变和适应的过程,海外资本适应新常态所需时间可能更长一些,现时离开或将是其选择之一。
  从房地产行业本身来说,无论地方政府如何折腾,货币信贷只要不放水不放松,都几乎没有效果。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松绑限贷政策,基本上是自娱自乐、自拉自唱的。房贷政策的决定权在央行和银监会,而不在地方,银行在房贷政策上是要看央行和银监会脸色的。同时,地方政府闲不住的手一直在折腾房地产,给市场投资者放出的信号是楼市危机比想象的大,房地产风险比预期高,否则,地方政府为何如此惊慌惊恐呢?李嘉诚可能就是看到了这一点。
  央行喊话商业银行加大首套房贷款投放,落实首套房优惠利率政策,绝不能解读为松绑房贷政策。支持首套房是一贯的,即是在调控最严厉时期。所谓差异化房贷政策,就差异在首套房和第二套以上住房贷款在首付款比例、利率上的差异。限贷政策的目的在于挤出投资投机性需求,针对的是第二套以上住房,而不是首套房需求。如果房贷政策严格到连首套房都出现贷款难了,那就曲解了差异化房贷政策的本意。因此,央行、银监会强调支持首套房贷款需求绝不是放松住房信贷政策。
  李嘉诚开始抛售中国房地产资产,特别是在所谓内地利好频出的情况下,继续一意孤行抛售,会影响很多精明投资者对中国市场预期的判断,带动部分精明者加速抛售中国房地产。这也值得中国内地投资者包括购房者思考。目前,地方政府闲不住的手对楼市频繁指手画脚,也许将起到适得其反的结果:促使中国内地楼市风险加大,泡沫加速破灭,房价加速下行。作者: ■余丰慧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