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旅游地产:看似如沐春风 就怕走偏了路

2014年09月18日 17:35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旅游行业春风迎面。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向民间资本全方位开放旅游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从风景名胜、海岛海洋旅游开发到旅游装备制造、旅游公共服务在内的所有旅游服务业链条。在各类相关行业和企业的解读中,关键词“旅游地产”频频显现:万达早已布局文化旅游产业;万科持重金进入;茅台集团以22亿元开发度假村项目……有报告指出,截至目前,还有包括绿地、恒大、世茂等在内的70余家房企均涉足旅游地产,预计未来还有更多企业投身其中。

  在笔者看来,开放旅游产业,与大力发展旅游地产并不能简单画上等号。在住宅开发受控、商业地产泡沫渐现时,旅游地产开发俨然成为很多地产企业瞄准的新增长点。一面是一些地方拉动经济的心急火燎,一面是开发商的急于转型,双方一拍即合,这可能也是旅游地产因此炒得火热的主因。然而,旅游地产,旅游在前,地产在后,如果开发商热衷的仍是地产而非旅游,这样的模式显然违背旅游度假的本质,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何况,旅游地产也非旅游和地产的简单结合。现代旅游产业,不仅要能给游客提供多层次、复合型的旅游资源和产品,还要满足游客参与众多个性化体验的需求。依山傍水建一个度假村,就会源源不断引客来吗?未必。这就需要旅游地产把房地产业本身的产能过剩,转移到更广阔领域,同时与休闲、养老、游艇、度假、文化等结合一起,在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提升文化内涵、增值产品品位上做文章。而且,即使满足了硬件环境,把游客留了下来后,接下来考验的还有服务、管理等软实力。不少开发商在介入旅游地产后,对服务提升和生态保护置之不顾,有的还将景区分割,将公共资源变为私有,用于高档住宅和别墅项目的开发,这些现象都值得警惕。

  所以,看似如沐春风,就怕走偏了路。(郭艺珺)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